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应用不断增多,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常为感染的高危人群,一旦感染病情进展迅速,同时由于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严峻等问题导致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最终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症状日渐成为肿瘤病人的主要死因之一。为了探讨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潜在的干预措施,本研究拟分析初发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免疫功能、肠道通透性及肠道菌群变化,研究肠道免疫功能及细菌谱变化与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本实验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液科及肿瘤科初发恶性血液病需要化疗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留取患者化疗前后血液及粪便标本,依据患者化疗后是否出现发热,分为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组及粒细胞减少不伴发热组。光冈实验法对粪便需氧菌及厌氧菌进行定量培养,分析肠道菌群变化。同时检测患者化疗前后血液D-乳酸及粪便IgA值水平变化。[结果]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共有24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年龄分布在31-70岁之间,平均年龄57.0岁。男性17人,占70.8%;女性7人,占29.2%。其中白血病患者11例(45.8%)、淋巴瘤患者9例(37.5%)、其他恶性血液病患者4例(16.7%)。化疗后出现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的患者11人,占45.8%;未发热患者13人,占54.2%。24例患者化疗后粪便IgA值水平及B/E值显著性下降,肠道微生态发生改变,具体表现肠杆菌、假单胞菌细菌及真菌显著性增多;血液D-乳酸水平无明显变化。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组与未发热组相比化疗后肠杆菌及梭菌增加量显著性增多,两组粪便IgA值水平、B/E值下降无明显差异。[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肠道免疫功能、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下降,侵袭性细菌增多。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肠杆菌增加幅度更明显,可能成为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患者的潜在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