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3年,东亚地区有两个强大经济政治集团:亚洲北部草原的游牧经济政治集团匈奴和南部的农业经济政治集团西汉。两强在亚洲大陆北部进行殊死较量:游牧者抢劫和定居者反抗带来的大规模战争,匈奴分裂和最终被消灭。北匈奴西迁后东亚北部出现权力真空,一系列其它经济政治集团进入这个真空,一系列与南方定居者之间的互动后,东亚再次形成草原游牧经济政治集团和农耕集团的力量均衡。汉匈这两个生存方式迥异的经济政治集团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相互竞争,在边境地区相互扩张。本文对匈奴和西汉之间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汉匈对抗事实上构成了经典的“两强共处一系统”的模型,为国际关系研究两强结构提供了案例。在匈奴和西汉的“两强结构”中,双方稀缺的东西不一样、追求的目标各异。匈奴方面,由于其无法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产品,其游牧特点方便了它通过军事手段抢劫外部世界,获取资源、迫使外部世界向其提供产品。然而战争打断了游牧经济脆弱的生产,匈奴需要抢劫周围其他人群的人口,一方面补充游牧生产人力不足,另一方面为其生产产品。匈奴进行军事劫掠或者和亲互市都是服务于获取资源的目的。匈奴的政治组织是建立在组织游牧人群对外劫掠以获得外部世界资源基础上,一旦单于无法带领游牧者获得外部世界产品,其政治组织就会趋向崩溃。单于并不能有效控制基层部落,为了最大程度的控制游牧人群,统一草原的话,单于必然要给游牧人群以经济利益,同时不能对游牧者剥削太重。普通游牧部落是跟随单于,还是投降中国,或者再叛变中国,都是建立在能否获得外部世界的资源的基础上。对于西汉来说,面对匈奴人的军事劫掠,西汉统治者一直希望武力打击。汉武帝时期,对外用兵的思想与儒家提倡的“天下”图景结合形成了西汉的“天下”观念,这个观念影响下,西汉出兵打击匈奴、对外进行军事扩张。“天下”观念实际上指导了汉武帝之后西汉的对外实践。“天下”观念下,西汉在对外关系中主要奉行“霸道”,力图建立西汉控制和主导的“天下”,实现西汉的永久安全。汉匈两强的冲突是在不同的原因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