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两次较为突出的群体性女性创作景观:一是明清时期江南闺秀创作,一是当代网络女性创作。这两次创作景观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区间内集聚了相当数量的女性从事文学创作并相互交流,进而形成一种专属于女性的创作氛围。然而,由于学界对整个古代闺阁文学创作的评价不高,加之明清江南闺秀创作在作品题材、风格上与李清照、朱淑真等名家之作并没有质的改变,而水准上又大多有所不及,因此往往被简单归为闺阁文学而未引起评论者的过多关注。至于当代网络女性创作,由于网络文学本身的新兴性与争议性,因此大部分学者也都倾向于从宏观角度为网络文学正名,而鲜少从性别角度来审视借由网络从事创作的一大批女性作者及其作品。 明清江南闺秀创作与当代网络女性创作,尽管从时间上看相距数百年,从文化背景上看经历了五四启蒙和“现代化”的洗涤,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异质因子,但是二者在多个方面仍然表现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女性群体相互交流共同从事文学创作;文学创作作为娱乐和消遣而存在;创作主体多为非职业作者,在创作与发表作品时,以特有的名号与现实世界的身份相区别;作品大多具有情感性和唯美性特质,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核相类似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借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给予这两次群体性女性创作景观以“女性写作狂欢”的命名。 两次女性写作狂欢的出现与存在有其必然性及合理性。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明清江南闺秀创作的主体——江南闺秀,与当代网络女性创作的主体——当代都市知识女性都是各自时期社会制度的相对受益者。她们都生活在一个都市化和商业化的社会,占据相对有利的社会地位;她们大多具备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闲暇的时间去从事文学创作;她们经历了媒介的蓬勃发展,这激发着她们创作的欲望;她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包容的思想氛围,这使她们受到较少限制,拥有较多思与说的空间。简而言之,她们所生活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