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诱导剂量的咪达唑仑对老年肺癌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效果和苏醒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择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ASA分级为II或III级,年龄60~77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排除严重呼吸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两组患者均不给予麻醉前用药。患者入室开放静脉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有创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连接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BIS)。两组患者均施行全凭静脉全身麻醉。麻醉诱导时,实验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0.1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0.05mg/kg。随后对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方法和剂量给药,即: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枸橼酸芬太尼4μg/kg、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0.3mg/kg。麻醉诱导后5分钟行气管内插管,随即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定位,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维持单肺通气时气道峰压<30cmH2O、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5~45mmHg。麻醉维持:术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并调整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肌松药,自主呼吸恢复后常规给予新斯的明1mg、阿托品0.5mg拮抗肌松药作用。术毕即刻停止泵注麻醉维持用药,同时常规给予氟马西尼0.5mg用于拮抗体内残余的咪达唑仑。在麻醉诱导后3min(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后1h(T4)、手术结束时(T5)、患者苏醒拔出气管导管时(T6)观察记录A、B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BIS值等数值。并记录患者停药至睁眼的时间、睁眼至拔管的时间、在麻醉恢复室(PACU)的停留时间、苏醒后的疼痛评分和躁动评分(记录SAS≥5分的患者)及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总用量。实验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比、手术时间及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患者术中循环呼吸波动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苏醒时BIS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实验组应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累计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6)两组均有2例男性患者因导尿管不适或伤口疼痛术后出现躁动,经处理后缓解,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老年肺癌手术患者临床麻醉诱导时适量的增加咪达唑仑的剂量,术毕再用适量氟马西尼进行拮抗;能有效的提高苏醒质量,可控性更好,减少术中麻醉维持药物的用量,并且不影响麻醉的平稳度,是一种安全、适宜的给药方案,使老年患者在围手术期更加安全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