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苏·奈保尔,生于1932年,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在其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曾多次获得各种国际性的文学大奖。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赞扬其“将逼真的叙事艺术和严正的观察能力结合起来,驱使人们去认识那被掩藏的历史存在。”他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前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如特立尼达、印度、和非洲人民在后殖民时期的生活困境,向读者展示了后殖民社会的现实生活图景。同时,其作品也真实记录了一位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文学旅人在后殖民社会中追寻自我认同的挣扎历程。从背离到面对,此过程历时之久,挣扎之痛,可见于其高度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以后殖民理论、现代社会学及后现代社会的认同理论为依托,本论文旨在通过在本小说中作者对身份认同追寻历程的回顾,探寻其独特的观察世界方式的成因,为身处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中人如何走出自我定位的困境找到可供借鉴的方法。本论文由五部分构成:导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论部分。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作家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两大文学批评阵营对其所持的相对观点及引起的争议,而这些争议也正集中体现了作家身份认同所面临的迷茫和困境。第一章论述了身份认同概念的发展以及在后殖民社会环境中身份认同的危机。身份认同的概念经历了旧时孤立的、以自足的自我主体为中心的启蒙思想,到被现在流动的、变化着的后现代认同观所取代。奈保尔,一位生来注定的流放者,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流放者的身份迷失,竭力寻找着自己身份的归属地和文化依着点。而且,他一开始对其第三世界殖民身份的长期背离迫使他开始第二重自我流放的生涯,更加深了其身份认同的迷茫。第二章主要跟随小说中奈保尔追寻其身份认同所开始的循环旅途。由于对西印度群岛扭曲的殖民教育的完全失望以及父亲对其的影响,他开始了经历从边缘到中心,而后到其出生地及母国文化回归的人生和文化旅途,最后发现无论身处何种文化,自己只是一个“双重外在”的旁观者,由此经历了自我身份的多重裂变,人和作家身份的完全分离。第三章分析了奈保尔通过走出自己作为前殖民地人对于英伦的幻想,从而最终摆脱了其身份裂变的痛苦,达到人和作家身份的融合,以积极的态度接受自己必然面临的杂交身份。在《抵达之谜》中,经过多年的流放生活后,作家经历了多重的变化,改变了对他人、对世界的观察角度,正是这全新的观察视角帮助他走出了幻想的迷失,开始面对现实。同时,通过这部自传体小说中其他角色的描写,以他人为镜像,反思自己的人生,在人生和写作的双重旅途中,完善了自身,完成了自己最终的身份定位。结论部分简要地总结了在奈保尔追寻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他独特的历史观、殖民统治的影响以及旅行和写作的探索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作品的仔细研读,能让在尘世中象浮萍一样的无根人内心获得短暂的平静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