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06年底,我国借记卡发卡量已经达到10.8亿张,接近全国人均一张。借记卡的广泛使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金融市场的建立和银行经营及盈利模式的变革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与借记卡业务蓬勃发展的现状不符,由于借记卡不具有透支功能,具有的信用风险弱,因此被认为风险单一、管理容易,所以对其所做的研究较少。借记卡研究的滞后,已经严重落后于实际银行业务的发展,成为制约借记卡风险管理和业务增长的瓶颈。近年来,随着借记卡用户的几何式递增,借记卡相关风险事件数量上升较快,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损失不断增加。而且随着网络犯罪数量的增长,借记卡作为使用最为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已经成为犯罪分子关注的重点。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商业银行在借记卡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上都显得准备不足,既在微观操作上缺乏应对策略,又在宏观管理上缺乏应对战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借记卡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和监管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本文从我国借记卡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银行借记卡实务,借鉴国外借记卡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方法,试图在我国商业银行借记卡风险管理领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借记卡实务出发,以业务管理和资本监管为线,研究如何进行相关的风险管理。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首先,详尽分析银行风险的特征和类别,再对照借记卡风险的主要形式和特征,指出借记卡风险属于操作风险。在本文中,主要从操作风险的角度来研究借记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并从新巴塞尔协议中操作风险的度量和控制以及EMV迁移两个方面介绍有关借记卡风险管理的国际先进做法。 其次,本文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细致描述了我国借记卡风险的现状,对借记卡业务流程中各种潜在风险进行归类分析。按照风险产生原因的不同,将借记卡风险划分为四种类型:内部控制风险、系统风险、外部风险和其他风险。并对每一类风险进行详实分析,找出成因,分析危害,寻求具体对策。在总结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借记卡风险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和辨别,为借记卡风险管理打下了基础。 第三,从业务管理角度入手,研究如何完善借记卡风险管理机制,构建起高效率的借记卡风险管理体系。借记卡风险业务管理大体可以分为内部防范和外部防范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实际上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内部防范来看,首先银行要有技术策略,即安全的借记卡卡片技术、可靠的借记卡业务系统、先进的借记卡风险管理体系是借记卡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其次要有制度策略,防止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不足,弥补制度漏洞;从体制角度来看,要防止源自于银行委托代理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权力失控和道德风险。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等配套机制也是借记卡风险管理的关键点。从外部防范,首先,要尽快和国际组织合作实施EMV迁移;其次,切实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第三,加强银行卡交易和特约商户管理;第四,加强对外包服务机构的管理;最后,要强化持卡人安全用卡教育。 第四,借鉴新巴塞尔协议中操作风险测量方法,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试算了对应于借记卡风险的资本要求。通过实际测算,发现基于十国集团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建立风险资本测算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问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收入变化模式有很大差别。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改进办法,并使用改进后的方法,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再次测算了借记卡风险的资本要求。通过测算,本文认为以收入衡量风险资产数量可能会导致测算出的借记卡资本要求低于实际的资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