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弹性是教材蕴含的可伸缩性及能够适应教材使用者需要的变化潜能。在知识本位的教材观指导下的教材设计容易走向教材无弹性的极端——刚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弹性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新发展,它指的是通过其自身内容、组织形式的刻意设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伸缩性、灵活性和变化潜能,以便于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超出学科知识以外的更广阔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和创生课程,最终建立起学科知识与生活、个体体验等之间的联系。新课程改革中的教材弹性设计可以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和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知识的不确定性、认知的建构性、教材的范例作用等观点为如何实现教材弹性指引了方向;多种智能的存在扩大了教材弹性的可拓展空间,在多元智能教育观下,教材的弹性不仅表现为内容的可拓展性,而且表现为教学方法的可选择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的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倾向、内容的开放性和结构的松散性以及表述语言的模糊性对教材的弹性设计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无论用哪种具体的理论来指导实现弹性设计,“以人为本”都将是教材弹性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理论指导下的教材弹性设计在具体的编制时,教材的内容应具有可拓展性和可选择性,并显现出一种走进生活情境、关注个体体验、提倡学科融合的倾向;教材在组织结构方面,可通过模块的主题单元、递进式的知识层次、多样化的板块样式等来实现教材弹性;教材在版面呈现时可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内涵丰富的插图、色彩斑斓的栏目、可供区别对待的字体、启发性的教材留白等手段来辅助完成教材弹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