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都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即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学校要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需要,开发出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更有助于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但农村学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薄弱环节,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差、资金少的状况又使穷国办大教育的艰苦性在农村更为突出。江苏省有将近80%的初级中学在农村,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需重视和发展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体育工作,将农村初级中学体育工作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民俗体育是农村学校体育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民俗体育与农村学校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在我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是体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可资利用的一个重要资源。在未来的教学中完全可以根据当地的民情加以适当改造和选用,推广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本文主要采用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俗体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以江苏省农村初中师生为调查对象,对江苏省农村初中引进民俗体育的可行性做进一步的实践论证。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和论证,研究结果如下:1、民俗体育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传统体育活动。民俗体育主要存在于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如舞龙、舞狮、跳绳、踢毽子、跳竹竿、扇子舞、荡秋千、秧歌、踏青、荡秋千、登高、抖空竹、放风筝等都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2、体育与健康课引进民俗体育有利于丰富农村初中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和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构建,有利于民俗体育的传承和保护。因此,江苏省农村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引进民俗体育是必要的。3、江苏省农村初中师生在主观态度和民俗体育的价值、体育教师推广意愿、胜任能力以及学生身体条件和兴趣等方面满足了民俗体育引进的条件。4、江苏省农村初中的学校场地能够满足民俗体育引进的需要,通过学校和师生自制器材,更为民俗体育的引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5、在具体项目上,当前江苏省农村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完全可以引进健身价值和娱乐性较高同时受器材影响相对较小的民俗体育项目;对一些可通过师生自制器材或自备器材的民俗体育项目也可以考虑引进。而对一些器材要求较高,技术难度也较大的民俗体育项目等条件成熟后再引进。根据以上调查与分析,建议:1、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把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中,使其与学校中原有的体育项目共同发展。2、学校本着保证重点民俗体育项目,兼顾一般民俗体育项目的原则,先对发展的比较成熟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使重点项目在顺利开展的同时,通过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引其他的民俗体育项目,从而带动整个民俗体育的发展。3、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民俗体育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充分发挥学生在民俗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并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开发和制作民俗体育器材,也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备器材,从而健康有序促进体育与健康中民俗体育教学的开展。4、加强民俗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在体育院系建立民俗体育学科,培养民俗体育师资,聘请民间艺人进人学校进行教学通过培训班与研讨会以及民俗体育课展等方式来提高现有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5、学校领导要突破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制定相应的民俗体育发展措施,重视民俗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积极引导和组织学校将更多的民俗体育项目引进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