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肿瘤中占第四位。尽管有多种治疗策略,但其5年生存率仍低于40%,新的治疗手段急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探索。近年来,从肿瘤相关的共刺激分子和肿瘤免疫之间机制的研究发现,开拓有针对的协同共刺激分子靶向免疫治疗有望成为肿瘤新的治疗方向。研究发现,通过利用特定协同刺激分子的双向传导信号来调节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可以达到抗肿瘤的效果。CD137/CD137L是继PD-1/PD-L1之后的又一重要共刺激分子。CD137分子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的血管壁上,并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其配体CD137L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并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相关。然而CD137/CD137L在食管癌中表达情况还少有文献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食管癌组织、外周血及相应癌旁组织中CD137及其配体CD137L的表达水平,并对比相应临床病理特征来探讨其在食管癌中表达的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CD137/CD137L的表达情况及外周血中CD3+CD137+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在食管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7例食管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CD137/CD137L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3+CD137+细胞的表达;收集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分析对比CD137及其配体CD137L分子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探讨两者在食管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食管癌细胞上CD137无明显的阳性表达,87例食管癌间质组织中有32例CD137为阳性,阳性率为36.8%;相应癌旁组织中CD137阳性的有63例,阳性率为72.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均不相关(P>0.05),而与浸润深度相关(P<0.05)。2.在87例食管癌组织CD137L阳性的有50例,阳性率为57.6%;显著低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96.6%;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均不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3.食管癌患者全血外周血中CD3+CD137+细胞数量与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不相关(P>0.05)。4.食管癌中CD137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不相关(P=0.6301);CD137L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0.0368)。结论CD137L分子的表达水平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CD137/CD137L可能在食管癌的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