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cell lymphoblastic leukemia)是好发于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尽管目前有包括化疗、靶向治疗、移植等多种治疗手段,在一定限度上延长了患者的寿命,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因复发或难治而导致死亡。随着新型免疫疗法的兴起,免疫细胞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相关研究引起广大学者的注意,包括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s,Tregs)等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在髓系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等血液疾病中的文献报道有很多,并指出相关指标应用于临床来检测患者的免疫状态,评估疾病的变化,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然而关于MDSCs在B-ALL中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首次提出检测G-MDSC的新方法,并观察在我院初诊及按期化疗的B-ALL患儿化疗前后外周血中MDSCs各亚型的变化,并探讨其原因及可能存在的临床意义,为B-ALL患儿的治疗方案选择和疾病状态的评估提供新的指标。方法通过对关于MDSCs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我们知道粒系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尚不明朗,本文首次提出了以CD10-作为G-MDSC表面标志的新想法,并采用流式细胞术确定了G-MDSC具体表型为CD14-HLA-DR-CD10-CD33+CD45+;此外,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B-ALL患儿23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于本院体检的2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取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组化疗前和行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和强的松(prednisone,PDN)方案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及对照组的外周血中的MDSCs亚型比例(CD14+HLA-DR-CD33+CD45+/CD14+CD33+CD45+,CD14+HLA-DR-CD33+CD45+/CD33+CD45+,CD14-HLA-DR-CD10-CD33+CD45+/CD10-CD33+CD45+,CD14-HLA-DR-CD10-CD33+CD45+/CD33+CD45+)的变化,对比分析B-ALL患儿治疗前后MDSCs亚型的差异及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正常人相比,化疗前B-ALL患儿外周血中的M-MDSC/CD14+CD33+CD45+、G-MDSC/CD10-CD33+CD45+、G-MDSC/CD33+CD45+升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治疗前和治疗后患儿外周血中G-MDSC水平均高于M-MDS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对比发现,化疗后患儿体内M-MDSC/CD14+CD33+CD45+、M-MDSC/CD33+CD45+、G-MDSC/CD10-CD33+CD45+较化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5)。而化疗后G-MDSC/CD33+CD45+较化疗前无明显差异(P>0.5)。结论MDSCs检测的新方法可能奠基其应用于临床的基础,MDSCs参与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成为评估B-ALL患儿疾病免疫状态、进展复发的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