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气温变化能够引起地球系统的剧烈变化,一直以来是气候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备受各个国家和政府的关注。本文利用多套气温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模式资料,分别从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上探讨了几个海温主要模态对全球气温以及北极冬季气温的影响。首先探讨了年代际海表温度主模态对全球增暖速率和北极气温的调制作用;随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分析了ENSO复杂性对全球气温和北极气温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全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C1506002); 国家海洋局“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国际合作项目(GASIIPOVAI-03);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KYLX16_092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温变化能够引起地球系统的剧烈变化,一直以来是气候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备受各个国家和政府的关注。本文利用多套气温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模式资料,分别从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上探讨了几个海温主要模态对全球气温以及北极冬季气温的影响。首先探讨了年代际海表温度主模态对全球增暖速率和北极气温的调制作用;随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分析了ENSO复杂性对全球气温和北极气温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增暖速率与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在多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关系更为稳定。基于现有观测数据,AMO与全球增暖速率存在超前大概10-20年的显著负相关关系。相比之下,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与全球增暖速率的关系并不稳定,二者在1920s以前为负相关,之后表现为显著正相关。AMO与全球增暖速率的显著关系在模式中也有所体现。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31个模式几乎都能抓住AMO超前全球增暖速率大约5-11年的显著负相关,但不能反映IPO与全球增暖速率的关系。通过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试验,我们进一步验证了AMO对于全球增暖速率的重要影响。(2)IPO与格陵兰岛地区冬季气温存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关系的转变。IPO与格陵兰岛周边地区冬季气温变率在1976年前呈显著正相关,此后变得不显著。1976年前后IPO所引起的环流场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在北大西洋地区。1976年前后二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SST)与北半球大气耦合模态发生了改变。在1976年以前,热带太平洋上类似IPO的海温形态与格陵兰岛区域上层大气联系十分紧密,热带SST异常激发的向极波列能引起格陵兰岛附近区域的正变高,从而引起局地气温升高。而在1976年之后,影响格陵兰岛上空环流形势的主要海温模态变为热带中太平洋冷海温。在这整个过程中,AMO与格陵兰岛周边地区的冬季气温变化一直关系密切且稳定。(3)全球气温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对于两类ENSO事件的响应具有显著差异。就纬向平均而言,全球气温对两类ENSO事件响应的差异主要出现在冬末初春(2-3月)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其中,东部型(EP-)El Ni(?)o事件表现为高纬度(60°N-85°N)偏冷中纬度(35°N-60°N)偏暖的北冷南暖型偶极子分布。而中部型(CP-)El Ni(?)o与两类La Ni(?)a事件中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气温的经向分布一致,表现为北暖南冷。北半球中高纬度这一经向上气温的反向变化主要由欧亚大陆的信号主导。EP-El Ni(?)o事件中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的海平面气压(SLP)和底层风场与另外三类事件具有不同响应,主要通过温度平流过程引起局地气温变化。而欧亚大陆底层不同的环流形势与两类ENSO事件引起不同的遥相关型有关。不同ENSO事件,尤其是EP-El Ni(?)o事件在赤道东太平洋上引起的强对流可能是激发不同罗斯贝波列并导致不同气温响应的重要原因。ACCESS1.0模式的AMIP试验结果再次验证了两类ENSO对全球气温不同的影响。(4)两类ENSO事件对北极晚冬局地气温具有不同影响。两类ENSO事件发生的2月,北极增暖最为迅速的两个关键区域产生不同响应。具体表现为,EP-El Ni(?)o发生时喀拉海-巴伦支海地区明显降温,EP-La Ni(?)a发生时明显增温,而CP-El Ni(?)o发生时加拿大东北部和格陵兰岛地区气温显著升高,CP-La Ni(?)a发生时气温显著降低。北极气温对两类ENSO事件的不同响应主要是由于罗斯贝波传播引起不同的大尺度遥相关型,局地环流的改变引起了气温变化,并进一步通过水汽-云-辐射反馈得到加强。利用GFDL大气环流模式进行的一系列敏感性试验能够基本再现观测中北极气候对ENSO相关热带SST强迫的响应。
其他文献
加强小麦主要病害的测报调查对指导病害科学防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相对于传统的作物调查方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如何高效利用丰富的遥感数据和方法基础是实现作物病害准确、实时、快速、大范围的定量化区分与监测的关键。本文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为对象,结合其不同的侵染循环机制和生境响应差异,综合不同发病期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以及Sentinel-2、Landsat-8和GF-
尽管土壤中的水分在全球水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很少,然而,土壤湿度在全球能量循环和水循环系统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它通过改变地表的反照率,影响地表和大气之间的水分和热量输送等影响气候。目前,一些遥感和实地测量技术已被用于土壤水分监测。然而,如何提高土壤水分反演的精确度,以及土壤水分观测的空间、时间分辨率仍然是现阶段研究的主要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全球导航卫星(Global Navigation Sate
土壤湿度是气候系统的关键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陆-气之间的热量、水分、动量和物质交换,影响局地以及区域气候,也是衡量气候干湿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基于土壤湿度数据和干旱指数,研究了1961-2017年中国土壤干旱变化特征,揭示了中国极端土壤干旱的概率风险特征,定量评估了不同时期降水和潜在蒸散发对土壤湿度变化影响的贡献变化,研究了不同土壤干旱异常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
空间天气的研究是基于雷达、卫星等系统所监测到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而空间电子系统在太空中受到高能粒子(如太阳高能粒子)的干扰,对其存储器中的数据造成误差,这就需要对其编码系统进行纠错。代数编码是最经典的一种编码理论,本文主要就所涉及的环论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一个环 R的素根 P(R)、Levitzki 根 L(R)、上诣零根N*(R)、Jacobson 根J(R)和幂零元集N(R)之间的关系为:P(R
2011年10月28日搭载于美国SNPP卫星平台上先进技术微波探测仪(ATMS)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ATMS是一种跨轨扫描仪器,具有22个的通道,频率范围从23至183 GHz,可以用于在晴空和多云的条件下大气温度和湿度反演研究,这对热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与预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ATMS观测资料的地理定位误差、定标精度进行了评估,并利用误差校正后的资料对大气温度进行反演,文章主要内容和结论如
低能见度天气会造成交通事故,危害人身健康。对低能见度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利用多地基遥感设备对雾、霾和沙尘暴等低能见度天气进行了长时间联合探测;通过分析各气象要素的结构特征,总结了雾和霾的概念模型和形成机制,研究了毫米波雷达探测沙尘粒子在理论和应用上的关键问题。为了得到雾、霾天气更精细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大气垂直结构,本文选择了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探测地点,利用微波辐射计、风廓线
京津冀地缘相接、水脉相连,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自然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区域水资源匮乏已成为阻碍京津冀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系统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京津冀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京津冀区域水资源变化量的影响,提出了该区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对实现京津冀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960~2015年共56年京津冀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口集中在城市居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区的能源消耗也稳步增加,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气象环境效应(如: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相互作用过程,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北京为研究区域,主要利用考虑室内外能量交换过程的多层城市冠层方案(BEP-BEM,Building Environment Parameterization-Building Energy Model)
近几十年来,中国空气污染非常严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然而,有限的研究调查了PM2.5、O3的对中国的大城市上海的死亡率、门诊量的影响。对于PM2.5来说,对人体危害最大的PM2.5组分及其来源仍不清楚,故无法准确量化细颗粒健康危害程度。另外,同时计算未来排放,气候和人口变化时,量化中国未来的PM2.5和O3浓度变化及其健康影响非常具有挑战性。
近几十年,人类航空事业蓬勃发展,深空探测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近地空间高能粒子辐射环境对人类航空航天活动的影响日益凸显。高能粒子在行星际空间中加速与传播的研究愈发受到重视,并已成为日地空间物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行星际空间中充斥着多种高能粒子,包括太阳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EP)、银河宇宙线(Galactic Cosmic Ray,GCR)、异常宇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