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忌情绪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影响:认知风格、严谨性的调节作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是当今社会人们不断发展、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个人和团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远距离联想能力作为其指标,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如今社交网站也充满着显性的竞争和隐形的比较,人们在线上更容易体验到妒忌情绪,这对人们的创造性表现也会产生影响。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发现妒忌分为善意妒忌、恶意妒忌两种亚型。这两种具体情绪对创造性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而且对于不同特质的个体,作用也会有所不同。本研究用两个并列实验考察了善意妒忌、恶意妒忌对个体远距离联想的影响,以及认知因素(认知风格)和非认知因素(严谨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实验一考察妒忌情绪与认知风格对创造性的影响。实验一中总的有效被试为157名,通过镶嵌图形测验筛选出场独立被试42名,场依存被试41名,每名被试在情绪启动后需要完成限时8分钟的RAT任务。对被试在任务中所用的时间和成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善意妒忌情绪下的个体坚持性要低于恶意妒忌组和控制组。而情绪在RAT任务成绩上主效应不显著;(2)在RAT任务成绩上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在RAT任务用时上,认知风格的主效应显著。场独立风格的个体用时要少于场依存风格个体;(3)在RAT任务的用时和成绩上,认知风格与情绪类型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实验二考察妒忌情绪与严谨性对创造性的影响。实验二中总的有效被试有159名,通过严谨性得分进行分组,选出高严谨性被试51名,低严谨性被试43名。每名被试在情绪启动后需要完成限时8分钟的RAT任务。结果发现:(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善意妒忌情绪下的个体坚持性要低于控制组。而情绪在RAT任务成绩上主效应不显著;(2)在RAT任务成绩上严谨性分组的主效应显著,高严谨性组比低严谨性组答对的项目更多。在RAT任务用时上,严谨性分组的主效应不显著;(3)在RAT任务成绩上严谨性分组与情绪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高严谨性的个体,不同情绪下RAT任务成绩没有差异;低严谨性的个体在恶意妒忌情绪下的RAT得分比另外两个情绪组要高。在RAT任务用时上严谨性分组与情绪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本研究在中国文化下,验证了社交网站上可以诱发两种妒忌体验(善意妒忌、恶意妒忌),且相较于善意妒忌,恶意妒忌情绪下人们反而在RAT任务上坚持地更久。同时,本研究探讨了情绪与认知、非认知因素对创造性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妒忌情绪对创造性的影响并不是恒定的,还会根据人们认知风格、严谨性程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这为不同个体应如何应对妒忌情绪来保证创造性表现提供了一些实验的证据,并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关系流动性作为社会生态学的研究取向,关注的是社会环境与人们的交互对心理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人际交往为切入点,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身处情境中的个人如何感知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资本如何预测个体人际敏感性的高低(即是否展现出更好的人际交往表现)。  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92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施测了关系流动性量表、人际敏感性量表、线上社会资本量表和线下社会资本量表,从而对关
主要依恋对象从父母向同伴转移是成人依恋系统健康发展的标志(Bowlby,1969)。依恋转移的过程就是依恋功能(寻求亲近、避风港、安全基地)的主要满足对象从父母变成同伴的过程。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文化下依恋转移的发展以及对心理适应的影响,而中国文化下依恋转移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涉及依恋转移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的探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两个研究,对中国大学生依恋转移的现状,依恋转移对心
学位
短视频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个体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并将其展示给陌生人。已有研究表明自恋者擅长关系的建立也更能在浅层的社交关系中吸引他人的"关注"并获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收获。本文提出自恋人格高度膨胀的自我概念和表现欲使得他们更偏好使用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策略来获得关注并维持其积极的自我评价。  本文以抖音短视频用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两个研究检验了我们的理论。研究1调查了905名使用抖
学位
正能量是一个社会流行语,它的出现折射出人们内心对于积极美好事物的向往,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是对中国人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虽然正能量广泛流行,但人们对于正能量的价值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负能量的不良后果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探讨正能量带来的影响,提示人们关注正能量的重要性、了解负能量的不良后果,引导人们重视对自身正能量的培养,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获得更高的人际关系满意
学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社交媒体中的数字线索预测使用者人格特质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透镜模型。透镜模型是指利用自评心理特质、他评心理特质和环境线索计算线索有效性、线索敏感度、线索利用性和准确性,进而确定根据环境线索预测个体人格特质的准确性。以往研究使用Facebook,twitter等文本、照片类社交媒体的研究发现利用个体在社交媒体上面的状态更新、自拍等信息可以准确预测其人格
学位
加工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对生活中丰富的视觉环境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一般来说,对视觉信息的选择是通过激活和抑制两种机制实现的。在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情绪信息能够快速的激活视觉注意系统,引发注意偏向,获得加工优先权。而返回抑制是通过抑制对之前搜索过的位置或对客体再搜索的抑制来促进对新位置的视觉搜索的可能性,是一种适应性机制。那么当把情绪信息呈现在返回抑制加工过程中,情绪信息的加工是否会对返回抑制产
近二十年来,网络欺负作为一种新的欺负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网络欺负的角色是否会发生变化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想要针对中国青少年群体探究两个问题:(1)网络受欺负是否会纵向预测网络欺负行为;(2)个体因素(网络欺负感知匿名性、网络欺负力量不平衡感、网络欺负敌意归因、网络欺负内在归因、网络欺负自我效能感以及性别)是否在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纵向预测中起调节作
家庭风险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间复杂的动态作用机制还未探明:如在纵向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对家庭风险是否存在影响?家庭累积风险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故本研究采用纵向追踪研究方法,基于累积风险模型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对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之间的发展级联模型及二者间的中介作用进行考察。  研究一:于2018年9月、2019
学位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使用的快速增长,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关注智能手机的提示音带来的负面影响。先前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机提示对个体的认知功能、工作表现以及幸福感都存在负面影响,但少有研究从听觉通道去探讨手机提示对注意警觉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旨在探讨智能手机成瘾与情绪效价在智能手机提示音与大学生的注意警觉之间的调节作用以及如何降低手机提示音带来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也成为当下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诱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即多媒体学习的情绪设计,是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多媒体学习的情绪设计是指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媒体特征进行设计,以引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设计方式。当前,多媒体学习情绪设计领域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视觉情绪设计是否能有效地诱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