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伦理道德体系建设的基础。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古代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贡献之一,时至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她仍在彰显着、普适性、基础性、鲜活性价值。我国农村孝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根基和土壤,既是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多样化区域性特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价值观、道德观在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的同时,一方面为孝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和诠释,一方面是对传统孝观念的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积极因素和消极影响同在。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动力,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历史地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孝文化,大力弘扬和发展传统孝文化精髓;站在应有的战略高度,从顺应时代要求出发,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积极努力。本文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笔者通过梳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中华传统孝文化进行辩证分析,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孝文化与农村社会的渊源关系及内涵特征,并得出“对中国农村孝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基本认识;第二部分,笔者以当前社会现实为背景,结合社会上的实际问题,对当前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孝文化的时代性和应用性,并指出弘扬孝文化从家庭到社会都有非常迫切的需求;第三部分,笔者将目光聚焦于农村当前伦理建设状况,分析了发生在农村里的一些诸如父子不亲、婆媳不和、不赡养父母等“不孝”现象,并就这些现象归纳了农村孝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特点;第四部分,笔者针对现实农村出现的一系列伦理道德滑坡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第五部分,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孝文化建设的路径提出了笔者的观点与建议,主要是广泛开展孝文化教育、建立孝德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通过法律手段加大约束等等;第六部分,就孝文化实践应有的基本形式作了切实的梳理与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