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城市的产业以及城市功能也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作为改革开放后新一轮的开发开放和改革的国家级新区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级新区作为继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的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型政策,在国家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承担国家重大发展改革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引领性的作用,已经成为区域的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集聚区。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城镇化以来,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协调的步伐加快,城镇化发展路径也开始由产业或城市的单一增长逐步转向功能综合的城镇化发展方向进展。然而新型城镇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初始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城市能够集聚大量生产要素,但土地成本高,城市生活成本剧增,出现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流入的大量人口;另一方面很多中小城市缺乏产业的支撑,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困境,进而不断扩张城市边界,导致出现“鬼城”等城市形态。城市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完善主要受各级政府调控,因此,中国的城镇化之路明显具有一定行政主义色彩。国家级新区作为推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就承担着培育新科技、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镇、探索新机制的任务。在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城融合水平的提高是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因此,作为国家层面的区位导向型政策,国家级新区的政策实现程度以及是否对产城融合产生正向影响是值得探讨的。本文以中国国家级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效应为主题,并以国家级新区对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路径展开详细的研究。首先,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对国家级新区的研究成果以及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介绍了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的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其次,从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并通过耦合协调度的方法进行了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产城融合发展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刻画,为构建国家级新区与产城融合的理论机制框架提供理论和现实支撑。再次,本文围绕R&D人员流动、交通基础设施、城市职能专业化三个方面对国家级新区对产城融合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以及动力机制展开研究分析。最后,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03-2019年71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检验,将国家级新区的设立看作一次准自然实验,就国家级新区对产城融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此外,本文从地理区位、城市行政级别和政策环境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视角出发,比较分析国家级新区对产城融合发展的差异化影响效果。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实证分析结果得出,国家级新区设立能够显著带动产城融合水平的提高,从国家级新区设立后的第5年到第10年,都能够显著的促进产城融合,并且在新区设立后的第9年这种带动效应达到峰值;(2)国家级新区带动产城融合可通过研发人员流动、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城市职能专业化三个途径实现;(3)国家级新区的产城融合效应因地理区位、城市行政级别和政策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表现为国家级新区对东部和西部地区、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实行政区合一型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以后产城融合的带动效应更强。鉴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有:第一,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引进规划和产业规模跃升;第二,完善交通建设等公共服务,建设现代化城市标杆;第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逐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