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揽全局、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铺垫,如何持续推进至关重要,对其进行绩效评价必不可少。如何对新农村建设绩效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对今后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评价新农村建设绩效,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地进行新农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为制定决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对新农村建设前景进行预测和评估,明确建设方向,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为获得有关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的第一手数据,笔者对兰州市“三县”、“五区”部分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程度较高,持支持态度,表示该项建设事业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实惠,对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建设成果能惠及更多的人,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村务公开、社会治安状况等方面,多数农民表示,较试点前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不仅得以提高,精神生活也得到不断丰富,政府更加重视他们的意愿,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切实为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本文在结合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具体要求的5个方面入手,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性、可行性、全面性等基本原则,并结合兰州市各县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进展情况,构建了一套由26个指标组成的用于评价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的指标体系,然后参照2020年农村全面小康水平、其他省份构建的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和我国中等发展水平城市2020年预计达到的目标,分析制定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值,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得出了“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两项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最大,“乡风文明”次之,“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所占比重较小的结论。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毕和确定了评价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的前提下,以兰州市为实证分析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其建设绩效进行了计量与分析。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市较好地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预期目标任务,整体绩效实现程度良好,8个县区中,城关区得分最高、实现程度最好,西固区次之,安宁区第三,皋兰县得分最低。依据建设绩效分析结果,笔者对兰州市自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所取得的绩效进行了评价,总结得出了其中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成效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提高;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领导机构不断完善,全民参与、全力共建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生产发展和村容村貌等方面,农业生产力水平与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组织和协会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村容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兰州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科学技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开展农村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民环保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村容建设进程;加快整村推进步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等,为兰州市开展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