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是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关系密切。但以往关于空间的论述多见于哲学概念的不同解释和流变,在社会学中则多见于关于城市建设的著作,而真正从美学的意义上去阐释人类居住空间的审美性,进而关照人与空间和谐关系和人类的生存状况的论文或专著极少。在现代性背景下,以审美的角度切入空间论述,有极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感。从这一思路本文拟从中西方历史上有关空间的典型和相关概念入手,进入现代性语境下空间的特点的梳理和分析,意在指出现代空间的异化问题,然后以此为基础从不同层面进行审美空间的个案讨论,文中选取三个美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海德格尔、马克思和宗白华进行现代性的反思。最后一个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对审美空间进行理论高度的论述,并尝试提出和论述审美空间原型这一概念,希望人类以审美空间为理想的生存空间模式并改变我们的生存空间。具体论述如下:第一部分主要分三个部分:首先对空间、场所、环境三个概念的介绍并指出空间在人的概念中就是场所,空间融入人的活动并获得意义就是环境;其次是对中西方典型的空间概念进行梳理,主要介绍管子、列子、张衡、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人的空间观;最后一个小节是对现代空间研究脉络的叙述。第二部分谈现代化过程中的空间呈现的特点,分五个小节:首先,空间压缩指的是现代化语境下人对时间、空间变化的心理体验;空间的可消费性论述的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已经成为消费的专门语境;空间的符号化指许多建筑空间用不同的符号手段传达各自的意义;而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交流场的缺乏,则指出因生存空间的隔离、压抑、无方向感造成的人与生存空间关系的紧张,并提到后现代的空间的特点和相关的问题。第三部分是现代化语境下空间反思的个案分析,以海德格尔、马克思、宗白华为代表。海德格尔部分重在论述三个概念,即“域”的上手之意、“在之中”的生存论涵义和“诗意的栖居”式的天、地、神、人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境界;马克思部分主要是社会学层面的审美空间,文章以社会空间的历史性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阐释马克思社会空间的涵义;而宗白华这一小节,由宗先生对艺术的审美空间上升至人的心理审美空间和生存境界的阐释。这三部分的论述从不同的审美空间的角度对第二部分空间呈现的特点进行关照。第四部分是文章总结和升华的章节,这一章首先总结了审美空间的概念,进而提出审美空间原型概念,分别对伊甸园、乌托邦、荒野进行分析。伊甸园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审美空间;乌托邦是社会发展中美好蓝图,它代表一种希望,是一类一直希冀达到的理想的生存空间;荒野则是指生存空间应达到的自然、本真、和谐的的原始状态。这一部分重在升华,提出理想的审美空间,是将来式、是开放式,也是一种希望,永远作为我们改变生存空间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