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舞蹈剧场”作为一个来自欧洲的舞蹈艺术样式,自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迅速影响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创作。在此时期许多舞蹈编导不满足于现有的舞蹈创作手法,想要突破传统舞蹈观念的限制,在接触到“舞蹈剧场”这种西方的艺术样式后,打开了他们舞蹈创作的“新世界”,逐渐开始在舞蹈作品创作中尝试运用“舞蹈剧场”的创作方法,并在作品中融合多种形式的“跨界”艺术,使得作品呈现出多元的特点,打破了传统舞蹈的束缚,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剧场”作为一个来自欧洲的舞蹈艺术样式,自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迅速影响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创作。在此时期许多舞蹈编导不满足于现有的舞蹈创作手法,想要突破传统舞蹈观念的限制,在接触到“舞蹈剧场”这种西方的艺术样式后,打开了他们舞蹈创作的“新世界”,逐渐开始在舞蹈作品创作中尝试运用“舞蹈剧场”的创作方法,并在作品中融合多种形式的“跨界”艺术,使得作品呈现出多元的特点,打破了传统舞蹈的束缚,拓展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好的在作品中表现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与思想。本文针对“舞蹈剧场”本土化认知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从本土化“舞蹈剧场”的认知中,分析不同身份视角对“舞蹈剧场”的认知,从中探析“舞蹈剧场”本土化认知的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以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找出“舞蹈剧场”本土化的认知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而对“舞蹈剧场”这一西方艺术样式在中国本土发展的这个现象进行探究。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舞蹈剧场”这一概念在西方的产生与流变,并从“舞蹈剧场”在中国的本土化传播进行阐述。分别从“舞蹈剧场”概念、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本土理论探究和中国舞蹈编导们对“舞蹈剧场”创作方式的尝试与实践创作两个方面,对本土化“舞蹈剧场”认知的酝酿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同时探究了“跨界”对“舞蹈剧场”本土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文章的第二部分针对“舞蹈剧场”本土化认知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让西方艺术思潮与艺术表现形式有机会在中国进行传播,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中国舞蹈界对“舞蹈剧场”本土化认知的启蒙在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国舞蹈界观念的大变革,给予了当代中国舞蹈艺术从业者更广阔的视野,中国艺术界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外来的艺术形式,中国舞者们也对传统舞蹈创作方式进行了突破和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舞蹈剧场”命名的作品,实现了人们对“舞蹈剧场”本土化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这种创作环境的变化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则进一步带动了社会机制、体制的行业环境转变,小剧场的建立、新文艺群体的出现与各类艺术节的开展,又进一步促进了“舞蹈剧场”这种新型艺术形式在本土的认知与传播。文章的第三部分针对关于“舞蹈剧场”不同身份视角的认知进行研究和分析,在研究中分别阐述了舞蹈学者、编导、演员以及观众,各自对“舞蹈剧场”在概念、艺术特色、创作方法、表演方式、观演感受等各个方面的认知与理解。在论文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舞蹈剧场”本土化认知的差异性与开放性特点。因为各类群体的社会背景、艺术感知程度、个人经历等千差万别,对“舞蹈剧场”认识的方式不同,所以他们对“舞蹈剧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而在“舞蹈剧场”本土化认知的差异中,也体现着“舞蹈剧场”的认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既包含了人们对“舞蹈剧场”思想的接纳,又包含了个体对“舞蹈剧场”的再理解与再创作,是认知发展中的一个状态。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识到“舞蹈剧场”本土化并非是某一方面的本土化发展,而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之下的多元素本土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流碰撞愈加频繁,我们对“舞蹈剧场”本土化认知的探究,其实也是对文化观念、文化交流方式的探讨,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到文化发展的核心与意义就在于交流和融合。一个文化观念的传入与发展,并非是简单的文化移植,而是要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个人的认识与观点,并结合本土化的文化语境,将舶来的文化理念进行加工和处理,变成适应本土化发展规律的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念,这样才能使得本土化文化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应用服务的出现,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也更加难以控制。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舆情环境、信息传播、网络舆论生态以及民众思想状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给高校舆情工作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亟需与时俱进的探索,抢占研究主动权,助力高校舆情治理能力的提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舆情工作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高校网络舆
本研究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作为切入点,尝试将“结构即兴”作为编创手法实践于学位作品之中,探究其作用于编创时的心理、特质及功能,并且从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中去发掘应用的可能及范围。笔者以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沉浸体验的“心流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及实践方法,探悉舞者在舞蹈时从“感受”到“选择”再到“享受”一路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试图在作品中透过“结构即兴”
在传统舞蹈编创中,经常以转化素材的方式创作,将传统素材进行变化,以此作为为作品所服务的素材。本文将借由台湾地区传统高山族卑南人舞步进行编创的当代性转化,试图通过实践手法,提炼出传统素材在进行转化技术中的方法与规律。实践结果显示,转化技术并无唯一有效的公式。在转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编导自身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刻自我消化,以此提炼出自己的观念注入素材,才会使转化作用达到最高价值。转化过后的素材,不仅承
我国的中医药历久弥新、生机盎然,在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逐渐传播到全球各地。自新冠疫情以来,中医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这也将成为刷新其国际形象的一个历史契机。笔者通过对中医药对外传播、媒介形象,以及中医药媒介形象传播这三个主题进行文献梳理,确定了选题方向及研究方案。本文将我国传统医药与互联网英语新闻报道、媒介形象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学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促进
<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现有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此教育行业也应该积极顺应相应发展观,更好地将“以人为本”相关理念融于教学,使不同阶段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园的相关管理教育,是教育行业整体发展中的重点内容,因为幼儿在该阶段所养成的良好思维习惯和感知意识,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教师在开展幼儿阶段管理教学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幼儿的综合
二零二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当前发展应以数字技术发展与实体经济深化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剧院作为文化艺术展演、传播与推广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化浪潮中也面临全新的改变与革新,承担着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时代使命。本文基于当前“文化+科技”的时代背景,依托战略管理理论模
二十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正式出现,传统国际关系中的“男性中心论”逐渐被打破,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中开始融入女性视角。二十世纪末,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被首次提出。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女性在国际安全与和平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妇女在冲突中面临着与男性不同的伤害,逐渐意识到保障妇女权利和性别平等的重要性。2000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325(2000)号决议是关注妇女在冲突中和
人的“心理”是一切艺术生发的源泉和运作的核心。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内核就是用肢体传递出编导和演员的内心,并与观者的心理产生交流、共鸣。因此,分析“心理”在舞蹈中的运行机制、规律法则,掌握合理的“心理”运用技术能够促进舞蹈表演更有效的提升。本论文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汉族传统、典型组合为分析对象,通过实践研究法、镜头记录法等研究方法,总结了组合表演的“心理”类型、“心理”实践方法、“心理”
论文以舞蹈编创中舞段推进的技术为切入点,结合本人的编创实践,探寻舞段推进的技术构成。通过阐述舞段推进概念、划分舞段推进范围、解析舞段推进目的的过程中,逐步找到合理论述舞段推进技术构成的路径。通过解析动作的选择和发展,探寻构成舞段内推进的方法。通过解析舞段的选择和排列,探寻构成舞段间推进的方法。
2021年正值我党建党100周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应演出单位要求及导师吴明奇老师命题,布置了创作的作业,毕业作品是由导师命题下,让笔者赴河南参与编创而产生的,其选材限定为二七二七等红色题材。该庆祝晚会分为三部分:戏剧部分、歌唱部分、我们负责的是红色题材系列组舞部分。根据演出单位的要求、根据老师的命题,形成了红色题材系列组舞作品晚会结构。笔者在舞蹈的创作实践中,认为在操作上,选材、结构、编舞三大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