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硫素作为作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仅次于氮、磷和钾,已日益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随作物品种更新,产量提高,需硫量加大,另外不合理施肥及化肥工业发展等诸多因素导致土壤中硫的储备下降。目前,世界范围缺硫现象十分普遍,我国土壤的缺硫面积也逐渐扩大,在缺硫土壤上施用硫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虽然国外对土壤硫素状况及有效性研究很多,但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土壤中硫的组成;土壤有机硫的生物有效性;外源无机硫和有机硫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1.土壤中硫的组成    土壤中的硫可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两大部分,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随土壤类型、PH、排水状况、有机质含量、矿物组成和剖面深度变化很大。土壤中的硫约有90%以有机态存在。土壤中无机硫以水溶态、吸附态和不溶态无机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土壤中有机硫主要包括酯键硫(C-O-S)、碳键硫(C-S)和未知态有机硫(UO-S)。土壤有机硫是植物有效硫的重要来源。2.土壤无机硫和有机硫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在温室条件下连续种植四茬玉米和水稻幼苗,分别研究好气和淹水条件下土壤无机硫(MCP-S)和有机硫包括酯键硫(C-O-S)、碳键硫(C-S)和未知态有机硫(UO-S)的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无论施硫与否,吸硫量和植株含硫量从第一茬至第四茬逐渐下降,与土壤MCP-S含量下降有关,而与土壤有机硫各组分的变化无关。种植期间土壤MCP-S的含量也是逐渐下降的,种植水稻时下降的幅度小于种植玉米的情况下。无论施硫与否,种植四茬后,玉米和水稻的吸硫总量远大于土壤MCP-S的下降量,其余部分来源于土壤有机硫的矿化。不施硫处理从第一茬到第四茬在土壤C-O-S、C-S和UO-S逐渐下降,而施硫处理则在前三茬尤其在第二或第三茬有净固定现象。C-O-S、C-S和UO-S对玉米和水稻都是有效的,淹水条件下有机硫对水稻的贡献大于好气条件下对玉米的贡献。种植四茬玉米或水稻后土壤全硫的降低大于植物的吸硫总量,有一部硫或是测定误差,或是以不同的形式损失。3.外源无机硫(”S)和有机硫(勺)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    采用封闭培养体系研究无载体”S-SO;与”S标记黑麦草秸秆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经过120天的培养,无载体”SSO广处理的黑土中,分别有占施入”S总量的   78O转化为磷酸一钙提取硫(MCPJ’S),15wt化为酯键流(C-O-”s),so,o转化为碳键硫(CJ’S),z%转化为未知态有机硫(UO-”S)。植物吸收的硫绝大部分来源于 MCP-”S,极少来自 Cap-”S、C-”S和 UO-”S。而用”S标记黑麦草秸秆处理黑土后,分别有占施入”S总量的引%转化为 MCP-”S,20%转化为 C-O-’SS,9%转化为 C-”S,20%转化为 UO-”S,与无载体”S-SO。’“处理比较,标记黑麦草秸秆处理 C-O-”S、C-”S和UO-”S具有较高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