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借鉴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以“双一流”大学H大学为例分析本科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与学分绩点制的互动与互构过程,及其所导致的制度与行动困境。通过分析H大学与学分绩点制相关的政策文本,本研究认为学分绩点制是以学分和绩点为基本测量指标的教学管理和学业评价制度,并具有规则性、资源性、价值性三重性质。学分绩点制作为规则和资源的集合体,以绩点排名和以绩点为基础的对资源的占有性和可获得性为标准在实践中对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借鉴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以“双一流”大学H大学为例分析本科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与学分绩点制的互动与互构过程,及其所导致的制度与行动困境。通过分析H大学与学分绩点制相关的政策文本,本研究认为学分绩点制是以学分和绩点为基本测量指标的教学管理和学业评价制度,并具有规则性、资源性、价值性三重性质。学分绩点制作为规则和资源的集合体,以绩点排名和以绩点为基础的对资源的占有性和可获得性为标准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客观分层,在本科生“圈层”结构下学分绩点制激发了“内圈人”与“外圈人”差异化的学习竞争行动。另外,学生是具有能动性与反思性的主体,针对绩点制的约束效力,学生也采取了以“先发制人”“数字游戏”“攀关系”和逃避技巧等为表征的策略主义行动。在本科生策略主义行动下,高校场域中生成了“分数拜物教”这一后果。分数拜物教的实质是学生对绩点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符号的崇拜,而学分绩点制中多重逻辑关系失衡所引发的制度异化则是导致高校“分数拜物教”整体性氛围的主要原因。针对学分绩点制与学生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为实现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目标,推动学生长远发展与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正确定位学分绩点制的功能与意义,建构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
其他文献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呈现指数级增长,人们对无线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传输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一方面,由于基站和无线接入点的密集部署,干扰成为制约网络性能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经过无线信道传输的数据信息极易遭到窃听等安全威胁。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本文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管理和安全通信技术进行研究与设计,主要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互联网技术给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国家综合实力都带来了各种好处。在享受互联网技术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伴随着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恶意代码的种类和数量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恶意代码不仅使企业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也使得国家面临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传统恶意代码检测技术需要人工来提取特征,并且需要研
网络安全知识图谱可以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异构数据的关联关系,对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实世界中,因为构建网络安全知识图谱所需要的实体关系类型往往呈现长尾分布,所以这些关系难以被依赖大规模训练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抽取。虽然目前针对关系抽取任务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对于长尾分布的关系无法进行高效抽取。提出了分层增强的知识聚合网络(Layer-enhanced Knowledge Aggre
近年来,随着恶意软件攻击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空间遭受了各种“新”的攻击。尤其是在恶意软件结合了社会工程、APT等复杂攻击策略之后,传统的防御方法很难抵御。对此,本文以数据驱动进行网络安全风险事件预测,提出了“被动”和“主动”两种基于来源特性的恶意软件下载事件识别方案。“被动”方案提出了基于流量来源特征的恶意软件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某大学校园流量中的恶意软件下载来源,归纳恶意软件下载事件发生的共
刘震云作为中国当代实力作家之一,在80年代以《塔铺》正式登上文坛,之后创作了一系列备受热议的“新写实”小说,以“写实”的手法展现现实生活的偶然、琐碎和勾心斗角,以及人性的恶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扭曲。进入90年代,刘震云在日常领域以外,开始关注历史领域,创作了以“故乡”系列为代表的历史叙述作品。刘震云的文学创作由“新写实”转向历史叙述。刘震云在“故乡”系列小说中以“寓言”化写作颠覆了传统的、主流的线性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主观评价构式“不带这么/这样X的”,主要分析探讨其构式义和构件组成,句法、语用功能,以及认知理据和兴起动因。我们认为,“不带这么/这样X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件的方式特征或程度特征违反了预期的程度量而进行的主观评价。在语义特征上表现为主观性、反预期性和隐含程度量。该构式由情态助词“不带”、指示代词“这么/这样”、变项“X”、语气助词“的”四部分组成。“不带”经历
目的:针对大量国内双一流高校护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即转行这一现象,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生过程以及该现象的生成机制,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对H省某双一流高校本科护生近三年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该校护理系本科毕业后离开护理领域的14位学生进行了个人深度访谈,以期获得关于其转行的深层次原因及其作出转行决策的整个过程的详尽资料;基于深度访谈及虚拟民族志方法获得的资料,利用扎根理论法构建了双一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我们迈入了信息爆炸时代,数据规模呈几何级别的增长,对海量数据的获取、挖掘及整合分析使之展现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这些海量数据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敏感数据等关键信息,对这些隐私信息的保护成为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发布,大数据呈现出规模大、维数高、多样性的特点,数据间的关联性也迅速增多,这使恶意攻击者能够更容易地收集数据而推断出隐私信息。面对纷繁复杂的
在17-18世纪,哲学面临着信仰与理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承担着为上帝的正义事业和人的自由进行辩护的任务。为解决这些矛盾,莱布尼茨用“完满性原则”串联起了他的最好的世界理论,其内容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作为“完满性”善,第二个部分则是作为“完满性缺失”的恶,善和恶一同构成了最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上帝是理智的代表,他依据完满性原则在其全知的理智中选择最好的世界进行创造。最好的世界之中的完满
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自机器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机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影响,人机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机器的基本关系。然而,截至目前,国内外学界有关人机关系的相关研究和成果,主要集中在法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还鲜有所见。为此,本文拟立足于马克思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