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崭新状态,它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拓展和升华。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根据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实际状况,不断优化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宏大理论体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解”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仅要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矛盾,而且还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异化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始终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哲学高度既强调自然界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又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既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又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既强调人类必然从事以自然界为对象的对象性生产活动,又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既强调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又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性。蕴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唯物的、历史的和辩证的生态思想意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关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意蕴在当代的延伸和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建构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系统梳理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中的生态思想内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国家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等问题从制度、技术和消费等层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西方国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建立生态社会主义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全面破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指南。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要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通过科学发展,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发展格局和新型人地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预示着发展不单单是社会物质资料和财富的积累与增长,也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意蕴的拓展和创新。我国西部是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又是经济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与生态脆弱处于二律背反的窘境下,西部地区既担负着加快发展经济,改变西部地区总体上呈现出的贫困和落后面貌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急需加强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我国必须从战略层面深刻认识西部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克服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步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角度看,西部只有实现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良性的物质代谢,才能形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人地关系。我国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腹地,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西部地区准确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合理选择。当前,我国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观念、薄弱的经济基础、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滞后的制度建设是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所面临主要问题。我国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支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整个西部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在具体策略上,一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强化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二是要构建新型的“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三是要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和低碳化,构筑西部产业发展的生态基础,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四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构西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体系。五是建立绿色国民账户和绿色GDP核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