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是世界性的苹果真菌病害,危害苹果枝条、叶片和果实,严重发病时造成叶片脱落,果面形成黑色疮痂病斑,病果率可达70%以上。该病害从上世纪20年代在我国河北发现以后,已扩展蔓延到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四川、云南等12个省区。近年来,苹果黑星病在这些省份持续发生和流行,对Gala、富士等大面积推广品种的危害十分严重。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生产上杀菌剂的长期滥用造成了病原菌抗药性的加速产生。腈菌唑(Myclobutanil)是防治苹果黑星病的一种重要DMI类杀菌剂,但近年来病原菌对该药剂的抗药性问题在国内部分果园中非常突出。另外,生产上应用种植和合理布局苹果黑星病抗病品种也是控制病害流行发生的重要策略之一。苹果黑星病抗病育种周期较长、难以及时推出新的抗性品种,因此发掘和利用已知品种中的抗病性,对控制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和危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因此,为了揭示苹果黑星菌对杀菌剂腈菌唑抗药性的变化、毒性遗传及其变异机制,从而为进一步揭示苹果黑星菌的遗传变异规律和制定病害综合防治措施,本文就苹果黑星菌对腈菌唑的敏感性、腈菌唑和腈苯唑(fenbuconazole)的交互抗性、病菌对抗性苹果叶片的侵染以及病菌毒性分化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结果:1、苹果黑星菌的抗药性同DMI类杀菌剂的施用次数呈线性正相关,菌株从敏感菌(EC50值=0.04 mgL-1)转化为抗药性的菌株(EC50值=0.41mgL-1)大约需要施用36次DMI类杀菌剂。从未施药的野生型菌株对腈菌唑杀菌剂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28 mgL-1---1.017mgL-1(平均0.283mgL-1),而受到施药处理的苹果黑星菌对腈菌唑的敏感性显著降低,EC50值分布范围为0.085 mgL-1---5.213 mgL-1,平均为1.852mgL-1,为野生型菌株的6.54倍,此外,同一个果园内不同地点采集的病原菌菌株间对腈菌唑的敏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2、苹果黑星菌对腈菌唑和腈苯唑这两种杀菌剂的不敏感性是否具有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对腈菌唑和腈苯唑的敏感性显著相关(r=0.61,p<0.001),证实二者之间存在交互抗性。苹果黑星菌对两种杀菌剂敏感性相关性程度依果园、施药浓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在从未施药或间隔性施药的果园中,除个别浓度外,菌株对于腈菌唑和腈苯唑的敏感性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这一结果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不同施药史病原菌群体之间的抗药性存在遗传多样性。3、苹果黑星菌存在毒性分化现象。中国、英国、印度不同来源的共136株苹果黑星菌毒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不同寄主品种的毒性存在较大差异,依病原菌在寄主上的严重度可将苹果黑星病菌划分为强毒性、中等毒性、弱毒性3个类群。盆栽试验中,嘎啦、富士、秦冠、红星和乔纳金等品种幼苗接种部分菌株后的病害严重度和反应型调查结果表明:接种菌株在秦冠品种上的反应型和严重度相对较低,证实秦冠品种对苹果黑星菌具有较好的抗性,可以作为抗源材料。4、苹果黑星菌在抗病品种叶片中的扩展虽然受到寄主组织的限制,但仍能大量发生且在叶片外观上并不表现症状,这些表观无症状的侵染可能对于随后季节的病害流行和来年春季病害发生提供侵染菌源,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制定病害综合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