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导师“治胃通降十三法”的理论依据,并运用“中医经验采集/数据挖掘系统软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践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作用,总结严光俊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经验与用药规律。对象 纳入研究对象为严光俊教授在荆州市中医医院门诊诊治的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病例,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按照纳入标准甄别符合要求的病例,并纳入本次研究,共计213例。方法以“中医经验采集/数据挖掘系统软件”作为研究平台,收集严光俊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病例,在经验采集系统中建立严光俊教授的结构化临床信息模板,运用数据挖掘系统对病案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挖掘,总结出严光俊教授采用“治胃通降十三法”治疗CAG的临证用药规律。结果 (1)主要临床表现:213例CAG患者中,挖掘结果显示主要临床症状为胃胀、胃痛、嗳气、胃脘嘈杂、纳差、口苦、呃逆、口臭、反酸、胁肋胀痛等,其他伴随症状为心烦易怒、便溏、腹痛、乏力、怕冷、眠差、恶心、烧心、消瘦、排便困难、口淡无味等。舌象表现以淡红舌为主,占39.42%;其次为红舌,为26.80%;舌边有齿痕占20.78%。脉象主要为弦脉和弦细脉,其构成比为23.88%和20.58%。(2)中医证型:证型以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湿热中阻证、肝郁气滞证、胃气阻滞证、胃气上逆证、脾胃虚寒证及肝气横逆证为多,其构成比分别为:19.81%、14.56%、10.29%、7.77%、7.38%、6.80%、6.60%、6.02%。(3)“治胃通降十三法”各治法按频率排序为:健脾通降法(19.81%)>苦辛通降法(14.56%)>清化通降法(10.29%)>解郁通降法(7.77%)>行气通降法(7.38%)>降逆通降法(6.80%)>温中通降片(6.60%)>重镇通降法(6.02%)>导滞通降法(5.63%)>活血通降法(4.66%)>养阴通降法(4.47%)>养心通降法(3.69%)>化湿通降法(2.33%)。(4)选方用药:导师在处方中使用的中药共144味,使用频次>170次的前22位中药依次为:陈皮、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建曲、当归、黄连、法半夏、木香、川芎、枳壳、白芍、柴胡、香附、厚朴、吴茱萸、大腹皮、乌贼骨、紫苏梗、山药、白豆蔻;其中陈皮、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建曲、当归、黄连、法半夏、木香、川芎、枳壳、白芍、柴胡等为导师治疗本病的核心药物;最常用药物及其对应剂量均值分别为:陈皮12g、白术15g、党参20g、茯苓20g、黄芪30g、建曲20g、当归15g、黄连6g、法半夏12g、木香6g、川芎12g、枳壳15g、白芍15g、柴胡10g、香附10g、厚朴9g、吴茱萸6g、大腹皮6g、乌贼骨20g、白豆蔻12g、紫苏梗15g、山药20g;陈皮与白术、茯苓与陈皮、陈皮与党参、白术与党参、茯苓与党参、黄芪与陈皮、茯苓与黄芪、黄连与法半夏、黄芪与木香等关联度极高的药物常常配伍使用。结论 严光俊教授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病机根本为脾胃虚弱,气滞、寒凝、湿阻为标,发病的关键环节是胃失和降。严教授辨治CAG过程中结合其中医病因病机,概括性的总结出:行气通降法、清化通降法、温中通降法、降逆通降法、健脾通降法、养阴通降法、解郁通降法、养心通降法、化湿通降法、活血通降法、导滞通降法、苦辛通降法和重镇通降法的“治胃通降十三法”,将其用于治疗CAG,取得较好疗效,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探索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可以应用数据挖掘这一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