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剖析“脾主运化”理论内核,联系中医功能脾脏与实质小肠与机体痰浊血瘀证形成关系,将脾、心、小肠关联阐明小肠现代生物学改变与AS发生发展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脾虚痰浊证AS巴马小猪模型,利用蛋白质组学i TRAQ技术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尤以线粒体能量代谢为主要切点,深入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法的影响与机制。材料与方法:论文一主要从文献中寻找功能脾脏与实质小肠消化吸收作用与机体痰浊血瘀证形成关系,探讨脾与心、心与小肠、脾与小肠这几对关系及与AS形成关联性。论文二及论文三选取9只SPF级健康半岁雄性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脾虚痰浊AS组(模型组)和健脾祛痰化瘀中药干预组(干预组),每组3只。正常组基础饲料喂养48周。模型组和干预组采用中医经典复合因素造模法,即饮食不节加劳倦过度造脾虚模型,配合现代医学冠脉内皮损伤手术造AS模型。模型组与干预组高脂喂饲,干预组第25周使用课题组经验方健脾祛痰化瘀方药搅拌于饲料中喂食。48周末,开腹取小肠组织。论文二镜下观察小肠上皮组织形态。分离提取小肠总蛋白,以i TRAQ试剂标记后进行质谱检测并以软件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运用LC-ESI-MS/MS方法分析模型组和干预组的蛋白组学差异;对差异蛋白进行基于GO功能注释、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并筛选出显著富集的蛋白。论文三为进一步验证机体能量代谢变化,采用比色法观察各组猪小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Ⅴ的活性改变情况并测定ATP合成酶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DH、Na+-K+-ATP酶和ATP5的蛋白表达。结果:论文一论证了脾、心、小肠与AS关系,为进一步设计从小肠蛋白组学验证中药治疗脾虚痰浊AS实验提供思路。论文二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上皮细胞变性,出现炎症浸润,治疗后情况减轻。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筛选出146个差异蛋白,其中99个上调蛋白和47个下调蛋白,代表性蛋白8个集中在甘油脂类代谢通路、胆汁酸分泌通路、细胞粘附分子通路。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筛选出差异蛋白共计189种,其中70个上调蛋白和119个下调蛋白。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到绑定、催化活性、运输活性、结构分子活性等生物过程;富集于细胞、细胞组分、细胞器、细胞膜、胞外区等细胞成分;富集到细胞过程、生物调节、生物过程调节、代谢过程、刺激应答、定位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发现,细胞粘附分子通路变化最为显著,吞噬体、突出囊泡循环、氨基酸生物合成、胰岛素分泌、PPAR信号通路以及与脂代谢密切相关的脂肪消化和吸收、胆汁酸分泌通路显著变化。此外,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氧化磷酸化等通路蛋白亦发生改变。论文三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猪小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Ⅴ活性均明显下降,ATP合成酶减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猪小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Ⅴ活性均明显回升,ATP合成酶增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DH和Na+-K+-ATP酶表达显著升高(P﹤0.01),ATP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IDH和Na+-K+-ATP酶表达显著降低(P﹤0.01),ATP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1.中医“脾”是功能概念,脾失健运痰湿血浊内生,从脾论治AS有意义。心与小肠相表里同主血脉,从“脾主运化”功能联系实质小肠消化吸收及能量代谢过程,结合现代医学蛋白组学与线粒体能量代谢与AS的病理关系,做出科学假设: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治疗脾虚痰浊AS可能从小肠蛋白组及线粒体能量代谢角度发挥作用。2.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方能够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受损情况,影响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COX5B等189个蛋白表达,这些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粘附分子、脂肪消化和吸收、胆汁酸分泌、氧化磷酸化等通路,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方通过调控这些关键通路蛋白表达改善脾虚高脂状态下巴马猪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异常,进而改善脾虚痰浊AS。3.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方可能通过提高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以及ATP酶活性,增加小肠组织I、V以及ATP含量,调控ATP5、IDH与Na+-K+-ATP蛋白表达干预小肠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善病理状态下小肠运化功能,防治脾虚痰浊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