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在对文献回顾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导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经验,以导师常用治法和药物,组建疏肝健脾方,由柴胡、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主组成。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各组肝功能指标变化、病毒指标改善情况,评价疏肝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临床治疗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方药信息。方法: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肝病)门诊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的门诊病人,选择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中药组即健脾疏肝方组30例,西药组即恩替卡韦组30例和中西医结合组即联合组30例,并分别于治疗前和用药后12周、24周后检测各组的肝功能、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等,观察治疗后各组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及各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1、疏肝健脾方组总有效率(56.67%)、恩替卡韦组总有效率(73.33%)、联合组总有效率(86.67%),疏肝健脾方组分别和恩替卡韦组、联合组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恩替卡韦组、联合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恩替卡韦组。说明在应用恩替卡韦基础上配合疏肝健脾方能更好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证候。2、治疗后三组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胁下疼痛、恶心呕吐、乏力倦怠、纳呆食少等症状改善上,治疗后三组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疏肝健脾方组和联合组患者在口苦、脘闷腹胀、烦躁易怒等证候方面,与恩替卡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的动态观察,均随疗程延长而逐渐下降;与各自组别治疗前相比,三组在治疗后均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后相互比较,恩替卡韦联合疏肝健脾方组分别与纯中药组、纯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恩替卡韦基础上加予疏肝健脾方能提高降酶效果。4、治疗后,各组HBV-DNA定量较治疗前均有降低,特别在治疗24周后(P<0.01);其中恩替卡韦组优于疏肝健脾方组(P<0.05),而联合组和恩替卡韦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合转阴率来看,联合组的转阴率较纯恩替卡韦组有所提高,说明恩替卡韦联合疏肝健脾方可加强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并提高HBV-DNA及HBeAg的转阴率。结论:1、疏肝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缓解患者症状,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尚具有一定的抗病毒疗效,从整体上起到护肝降酶及抗病毒作用。2、在改善中医证候上疏肝健脾方优于恩替卡韦;然而两组在降酶护肝方面效果大致相近;在乙肝病毒滴度下降与乙肝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提高上,恩替卡韦方案相比疏肝健脾方治疗更有效。综合分析,恩替卡韦联合疏肝健脾方疗效最好,适合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