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熟人社会”逐步跨入“风险社会”,民间借贷也脱离了熟人间依赖信任的格局,民间借贷范围的扩大播撒了交易风险的种子,带来了需要风险控制的必要信息,随意性的民间非常规借贷行为杂乱繁多,实务案件受理量暴增,法官在难以查明案情的唏嘘声中做出了证明责任裁判,而法律规定却有些模棱两可。本文致力于引入“具体举证责任”,将游离于当事人间的具体举证责任从我国传统理论“双重涵义说”中剥离,将主观证明责任与“具体举证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熟人社会”逐步跨入“风险社会”,民间借贷也脱离了熟人间依赖信任的格局,民间借贷范围的扩大播撒了交易风险的种子,带来了需要风险控制的必要信息,随意性的民间非常规借贷行为杂乱繁多,实务案件受理量暴增,法官在难以查明案情的唏嘘声中做出了证明责任裁判,而法律规定却有些模棱两可。本文致力于引入“具体举证责任”,将游离于当事人间的具体举证责任从我国传统理论“双重涵义说”中剥离,将主观证明责任与“具体举证责任”相区分,打破法官依自由心证任意分配主观证明责任的局面,我国传统“双重涵义说”理论实则与现代证明责任“修正规范说”的原旨有所偏离,主观证明责任只是客观证明责任在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适用的投影,本质决定现象,且依据罗森贝克“规范说”,客观证明责任早已依据法条文的规定清晰的、永久的、终局性的进行了分配,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主观证明责任加以明确,不可由法官依自由裁量对法律要件事实的查证进行证明责任分配,数年以来,我们所坚持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和法官自由分配的主观证明责任实则是旨在发现生活事实的“具体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并非逻辑的产物,而是我国经验的表达而已。此文也正是在胡学军教授所持“具体举证责任与抽象证明责任概念分离的二元机制”理论下层层深入探讨。以“具体举证责任”为基础立文章之“根”,以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规定为对象生文章之“茎叶”,以民间借贷规定(2020第二次修正)第十五条、十六条之规定,可将民间借贷问题归纳为三类;首先,对于规定于十六条的借贷合意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法条文并未区分“抗辩”与“否认”,甚至没有对二者进行辨析,笔者在本文论证中认为该条文中的“抗辩”本旨是“否认”,这样也更加准确的对本证与反证加以区分;其次规定于十五条第二款关于借贷行为实际发生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笔者认为该条文中“合理说明”的性质应界定为较低程度的单纯否认,即“具体化的陈述义务”,证明标准达到“可能使案件真伪不明”的程度即可,且借贷金额、交易习惯、款项交付、当事人经济能力等生活事实可以作为对于法官分配“具体举证责任”的指引;复次规定于十五条第一款关于借款已偿还证明责任分配制度,法条文表述虽然正确,但是将“抗辩”与“提供证据证明”对应的逻辑存在罅隙,难以耦合,抗辩应承担证明责任,笔者还觉察到“抗辩”与“附条件自认”的关系在实务中混淆,“附条件自认”与“附理由否认”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附加独立抗辩条件的自认”与“附加不独立抗辩条件的自认”间的区别关键在于自认事实与原告主张的原因事实是否具有一致性。本文分为四大部分加以阐释,第一部分是民间借贷的基本涵义及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问题,系本体论“是什么”的内容,旨在便于读者深刻理解相应概念,为后文的叙述做铺垫,第二部分深刻的厘定出了民间借贷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存在问题,结合法条文如何理解适用,第三部分也分析了造成如上问题的原因,第二第三部分系价值论“为什么”的内容,第四部分结合笔者的见解提出了相应的修正建议,系方法论“怎么做”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为营。
其他文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引领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由于相关立法规定的模糊性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实践中此类案件陷入了错综复杂的困境,切实从立法层面对其进行规范是现实需要。本文通过对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认定的相关规范进行梳理,对其文本进行学理分析,在现行立法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更好服务于司法实务。首先从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认定规范入手。通过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标侵权纠纷案件数量呈现逐年倍增的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步伐也在加快,早在2013年我国《商标法(修正案)》就率先在侵权损害赔偿领域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2020年《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1185条正式明确了侵犯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一般规则,进一步强化了保护知识产权并加快推动惩罚性赔偿的主基调。商标惩罚性赔偿作为维护市场秩序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惩罚和威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将公共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保证其建设步伐能稳步前进,必须完善健全各项制度的内容,尤其是失信惩戒制度,这是公共信用体系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制定地方立法来规范公共信用失信惩戒,迄今为止共有25部地方信用立法规范中规定了失信惩戒的内容。检视目前这25部公共信用地方立法中关于失信惩戒制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利用网络参与网络交易,他们对于网络消费具有强烈的意愿,在此基础上,不仅使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法律问题也越发严重。因为传统直面式的交易方式与非直面的现代网络交易形式之间具有很大差异,传统合同和电子合同具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虽然我国网络交易方面的立法以及对未成年人的监督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无法避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据《民法典》、《电子商务法》的相
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和“互联网+”在各个领域被频繁应用,极大地整合了社会的闲散资源,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网约车就是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冲击下应运而生的产儿,网约车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但是由于网约车服务的准入门槛较低、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导致各方主体的权责界限模糊,加之网约车作为“新兴事物”,国家立法跟不上社会实践的发展,所以对于实践中出现的侵权损害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创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统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也积极探索,一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规、规章和标准等相继出台,其中就包括了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方面的地方立法。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作为公共信用信息地方立法规范的重要内容,需要具有合法性、科学性、有效性,
青少年个体社会性发展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方面,学校与家庭作为青少年主要的成长环境,对其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早期最先接触的外部环境,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进程,特别是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个体更直接地从同伴关系中获得行为的方式与思想的交流。而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中最早的内部环境,影响着个体社会化的认知与理念。亲子冲突作为个体家庭功能的重要方面,其解决质量与青少年个性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当今时代,不论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商业竞争的各个领域,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决策环境似乎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决策限制条件也变得越来越繁多,导致最终决策结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如何发掘大数据决策特点,结合实际决策环境,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快速而有效地进行科学决策,是现代决策理论与方法的重要研究课
自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机构逐渐加大了职能转变与改革逐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随之也在逐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经济发展领域的重点国有企业,除了保证社会经济发展、金融流通外,如何加强其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能力,扩大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服务水平,不仅对于实现政府改革后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延伸有帮助意义,也能够作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案例,在今后社会建设发展中得以扩
自20世纪80年代起,反思性教学一度成为教学论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学研究热点话题的不断增多,反思性教学的热度逐渐消减。消减的原因一是反思性教学容易固化为日常的教学反思,教师尝试用教学反思代替反思性教学,二是反思性教学的标准不明晰,即到底教师反思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而这些原因的背后是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由来的认识模糊。反思性教学起源于反省思维,反思性教学理应也是一种具有反省思维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