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由来已久,湖南洞庭湖区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严重影响疫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生育、生长和生趣,给疫区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极大地阻碍了疫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建国前,任凭血吸虫病肆虐,旧政府始终无所作为,群众只能听天由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恢复发展疫区经济,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血防工作很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针对洞庭湖区严重的血吸虫病疫情,政府迅速采取措施,主要包括成立专门防治机构;加强对血防知识及血防工作的宣传;加大对血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采取“查、治、灭、管、防”等综合措施积极防治,如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大规模群众查螺灭螺运动,开展大规模普查普治运动。从1949年到1965年,经过17年多不懈努力,湖南洞庭湖区的血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逐步形成了血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建立了有效的防治机制,促进了我国基层公共卫生防预体系的发展。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血防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波折不断,甚至出现严重失误,如1958年底部分疫区盲目宣布消灭血吸虫病,撤并了血防机构,给随后几年的血防工作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直到1963年才逐渐恢复。1949-1965年湖南洞庭湖区血防工作经历了一个由兴起(1949年至1955年)——高潮(1956年至1958年)——低潮(1959年至1961年)——恢复(1962年至1965年)的曲折起伏过程,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当前开展血防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