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对黄斑部视网膜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的影响,以期早期发现近视眼隐匿性的黄斑功能损害,同时为微视野计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近视者60例(120眼),所有入选者矫正视力≥0.8,黄斑部无明显出血、Fuch’s斑、瘢痕、裂孔等病理性改变者,无其他重要眼病及全身疾病者。将入选者按照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三组,其中低度组(-0.75DS<屈光度<-3.00DS)18例(36眼)、中度组(-3.00DS<屈光度<-6.00DS)20例(40眼)、高度组(屈光度>-6.00DS)22例(44眼)。应用微视野计(microperimeter,MP-1)检测近视眼黄斑中心12°范围内的视网膜光敏感度、4°和2°范围内固视率。模拟黄斑OCT对黄斑的分区将45个光点的分布范围划分为5个区,即中心区、上方区、鼻侧区、下方区、颞侧区。采用秩和检验比较眼别、男女、优势眼与非优势眼之间黄斑部不同区域内视网膜光敏感度;比较三组之间黄斑部不同区域内视网膜光敏感度、距黄斑中心不同距离视网膜光敏感度、不同范围内的固视率。结果1.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眼、男女、优势眼与非优势眼黄斑部不同区域内视网膜光敏感度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黄斑中心12°范围内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平均值有下降的趋势,分别为(19.89±0.24)dB、(19.61±0.46)dB、(19.49±0.55)dB,以P﹤0.017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度组和低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中度组与低度组比较,平均光敏感度值降低,但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P=0.024)。3.以P﹤0.017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12°范围内,中度组和低度组比较,鼻侧区和上方区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颞侧区、下方区、中央区视网膜光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高度组和低度组比较,鼻侧区、上方区、颞侧区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下方区和中央区视网膜光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4.以P﹤0.017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距黄斑中心6°环上,中度组、高度组与低度组比较,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4°、2°和1°环上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5.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固视稳定性有下降的趋势,以P﹤0.017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度组与低度组比较,2°范围内固视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中度组与低度组、高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但三组在2°和4°范围内固视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1.MP-1在检测近视眼黄斑功能方面敏感性较高。2.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黄斑中心12°范围内视网膜光敏感度有下降的趋势,高度近视组尤为明显。3.近视对黄斑部视网膜功能损害具有区域性特点,有从鼻侧区和上方区到颞侧区、从外环到内环的发展趋势。4.近视对黄斑功能的损害,尚未影响到2°和4°范围内的固视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