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24hpH-阻抗监测、SF-36量表及GERDQ调查,分析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临床特点,探讨体表穴位电刺激治疗RGERD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单盲、前瞻性研究,将43例RGERD患者随机分为5组,埃索美拉唑治疗组(A组)、体表穴位电刺激治疗组(B组)、埃索美拉唑联合体表穴位电刺激治疗组(C组)、埃索美拉唑联合虚拟体表穴位电刺激治疗组(D组)、埃索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组(E组)。埃索美拉唑20mg,2次/日,多潘立酮10mg,3次/日,体表穴位电刺激2次/日,疗程4周。治疗前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24小时pH-阻抗监测检测各组患者LES压力、食管体部廓清能力的变化和分析RGERD胃食管反流性质,部分患者治疗后复查。采用GERDQ评价体表穴位电刺激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情况,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分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纳入标准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AS程序产生随机化方案,根据随机分组表将患者分为5组,B组、E组各8例,A组、C组、D组各9例。治疗后复查HRM及24小时pH阻抗监测检查的每组4例,共20例。1、各组患者治疗前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30.2%的患者LES静息压低于正常值,62.8%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管体部运动障碍。在430次液体吞咽中,无蠕动次数14次(3.2%),大缺损弱蠕动为51次(11.9%),小缺损弱蠕动为115次(26.7%),食管同步收缩15次(3.4%)。24小时pH-阻抗监测:DeMeester评分的中位数为6(0.2,73.60),24h内发生总反流事件41(2,125)次,其中酸反流中位数15(0,80),弱酸反流19(0,62),非酸反流5.8(0,61)。2、治疗后复查HRM:各组患者治疗前后LES压力无明显改变(P均>0.05),组间比较治疗后LES静息压明显改变(P=0.011),其中C组较A组及B组LES压力升高更显著(P<0.05)。食管体部蠕动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复查24小时pH-阻抗监测:各组治疗前后DeMeester评分、酸、弱酸、非酸反流次数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弱酸反流次数有差异(P=0.036),其中C组较A组反流次数减少(P=0.027)。3、GERDQ:5组患者治疗后GERDQ评分均明显降低,烧心、反流等症状显著改善(P<0.001)。各组患者间症状改善程度有差异(P=0.032),两两比较C组较A组及E组症状改善更明显(P=0.003,P=0.013)。4、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显示,治疗后各组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其中C组改善最显著,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4个维度均有明显改善(P=0.013,P=0.038,P=0.025,P=0.018)。A组患者总体健康较治疗前好转明显(P=0.043),B组躯体疼痛、生理功能有显著缓解(P=0.048,P=0.049),D组总体健康、活力较治疗前恢复(P=0.021,P=0.027)。结论1.RGERD与LES低压和弱酸、非酸反流关系密切。2.体表穴位电刺激能增加LES压力,联合埃索美拉唑可显著减少弱酸反流。3.体表穴位电刺激可明显改善反流症状及生活质量,联合埃索美拉唑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