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视角下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和社会文化现象,被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所广泛使用。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委婉语,一方面,正确的运用委婉语不仅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交际目的顺利达成;另一方面,在现实交际中,因未能正确理解对方的委婉表达或因委婉语的使用不当而导致交际不畅甚至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国内外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由来已久,绝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修辞学,语义学,社会心理学和语用学的方面对委婉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的成果。这些学者所做的研究主要局限在语法分析和一些具体的语用功能方面,但很少有人从语用综观的角度(综合认知、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的视角对英汉语言中的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維索尔伦(Jef Verschueren,1999)在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顺应理论并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它认为语境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产生于交际双方的使用过程中并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不断更新。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语境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动态的语境观。顺应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委婉语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通过运用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在英语和汉语语境中语言使用者对委婉语的运用存在下述异同:  首先,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对英汉委婉语的使用都需要顺应交际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者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中的社会地位及性别等方面;其次,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英汉语言源自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因此在英汉委婉语的使用过程中需要顺应英语和汉语使用国家所存在的不同的社会规约,宗教传统和社会价值;最后,从顺应论视角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从新的角度了解人们的思想,语言及文化对交际的影响,有助于消除文化障碍,并对促进交际和英语教学都有启示。
其他文献
琳达·霍根(Linda Hogan,1947–)是当今美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其著作颇丰,内容多涉及美国印第安历史文化、社会公正及环境保护等议题。她的第一部小说《卑劣灵
目的建立适合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工作需求的食品和监测物质数据信息词表,并能够灵活应用到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平台系统中。方法参照国际国内食品、污染物和食品添加剂分
2001年教育部实施新的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全国范围内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2011年,教育部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了修定,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提出:“要重视语言学习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