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起始于1950年。研究者们以乔姆斯基和克拉申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的教学实际,不断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任何理论研究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分析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反思和总结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于有效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依据所选取的教学案例,以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重点分析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知识教学、知识复现、任务型教学和有效教学共五个方面的内容。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还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技能。提问运用得当与否很多时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在语言学习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艺术,用恰当的提问掌控课堂、促进教学的开展。知识教学和知识复现是任何一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在语言教学中,这两者的地位尤为突出,在实际教学中若是忽视知识教学和知识复现,就会使得后续学习难以深入开展。任务型教学是近些年语言教学界较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如果使用得当的话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语言的学习环境和使用环境,会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关注教学的行为,必然要关注其产生的教学的效益,通过是否有效来衡量教学行为的价值,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样如此。本文所做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对具体的、常态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强调关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对于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主要针对不足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试图给出解决的策略,对于广大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