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一个山区占国土三分之二面积的多民族农业大国,少数民族山区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为样本,着眼于民族地区社会的整体发展,对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形成过程的梳理和恩施山区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重点探讨和回答了怎样从根本上推进山区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进而提出“‘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的山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并通过高拱桥村的实例考察对该模式的可行性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对该模式的具体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完善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土地流转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对土地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规模经营理论,以及社区建设理论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否分离”的脉络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认为: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四个阶段的历史变迁中,土地流转制度实现了从隐性到显性的发展。其次,对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探讨了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提炼了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的五种形式,同时指出山区区域特点导致的低下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制约了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再次,针对制约山区土地流转的根本因素,从土地流转与社区建设互动发展的角度,提出用“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的方法来整体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从根本上为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向纵深推进提供动力。在对蜈蚣状”典型社区进行模型构建的基础上,进而通过“高拱桥模式”的实例考察,对“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了论证。最后,从完善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对策的角度,建议:建立农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土地产权关系和合理的地租地价标准;建立农民自由“进出”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推进“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实现农村土地流转与社区建设互动发展;坚持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用整体规划来实现山区农业的规模效益;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土地流转引导;建立城乡“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城—镇—集”空间布局;注重建立效益和公平调节机制,避免出现新型贫富悬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