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鲵养殖过程中疾病频发,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重庆某养殖场获得的患病大鲵的肝脏、心脏中分离出两株病原菌K4L1和CH6,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确定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特征、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测定其胞外产物酶活性。结果显示,分离出的两株病原菌按照生理生化鉴定与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致病菌株可引起健康蝾螈、青蛙、大鲵出现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的感染症状;胞外酶活性发现弗氏柠檬酸杆菌有卵磷脂酶和淀粉酶活性,不产生蛋白酶、脂酶、明胶酶及脲酶;而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溶血性,产生卵磷脂酶、脂酶、蛋白酶,没有检测到淀粉酶和脲酶的活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引起此大鲵发病的病原菌是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对大鲵有很强的致病性。本文从抗生素、中草药和消毒剂三个方面对大鲵致病菌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为大鲵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了病原菌株对30种抗生药物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大鲵源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唑酮和头孢他啶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新霉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剩余24种抗生素均呈耐药性,耐药率高达80%。大鲵源嗜水气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呋喃唑酮、环丙沙星等1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哌拉西林、卡那霉素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羧苄西林、庆大霉素等15种抗生素不敏感,耐药率同样高达50%。这些结果都说明大鲵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这些结果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造成的。使用琼脂扩散法(平板打孔法)测定了中草药对大鲵源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实验结果发现中草药的抑制效果各不相同,其中五味子、乌梅、五倍子、诃子抑菌作用极强,抑菌圈直径超过20 mm;同一中草药对两株病原菌株的抑菌效果也不相同,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弗氏柠檬酸杆菌。应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圈超过9mm的中草药对两株病原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其中五味子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7.8125 mg/m L,具有极强的抑菌效果。根据弗氏柠檬酸杆菌MIC结果筛选出11种抑菌作用较强的中草药,采用棋盘法进行配伍,并对其抑菌效果进行评估。在55种双联复方中,FIC在0.25~1.50之间,其中显著协同作用的复方占21.82%,协同作用的复方占40%。根据嗜水气单胞菌MIC结果筛选出17种对其高度敏感的中草药,设计136种双联复方并进行药效评价,其中38.97%的复方具有显著协同作用,36.03%的复方为协同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合理配伍的中草药复方能够在保证药效的基础上降低药物的使用浓度,也可以在协同作用下明显提高抑菌效果。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14种消毒剂在不同浓度下对大鲵源嗜水气单胞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发现不同种类消毒剂抑菌效果各不相同,同一种消毒剂对两株病原菌的抑菌作用也不相同,且抑菌效果随消毒剂浓度的下降而减弱。再利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通过中和剂鉴定实验确定各消毒剂的有效中和剂,发现苯扎溴铵等能被3%吐温80+2%卵磷脂完全中和,三氯异氰脲酸等被1%硫代硫酸钠完全中和。对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发现苯扎溴铵、过氧乙酸、二氯异氰脲酸钠等具有高效消毒作用,三氯异氰脲酸、溴氰菊酯等次之,乙醇、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为具有低效消毒作用。筛选出8种消毒剂进行双联复方配伍,得到28个复方并对其抑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部分复方都能够很好的抑制细菌的生长,且复方中各个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都大幅降低,既能保证药效,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研究分离鉴定出的大鲵病原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测定了抗生素、中草药、消毒剂的体外抑菌效果,筛选出对大鲵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及消毒剂,合理配伍后得到了抑菌作用明显提高的双联复方,为防控大鲵细菌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研制绿色、安全、无污染的病害防治药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