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谶是盛开在中国古典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株深山奇葩。对于这一概念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它是诗与谶的结合,即从形式上看来是诗,但又不同程度的显示出模糊朦胧的神秘谶意。在作为“神话之渊府”的《山海经》中保存着大量的物占神话,它所记载的某一种怪异动物的出现必然预示着随之而来的某种自然灾害或社会变迁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原始的征兆或应验意识,应视作此类谶观念的滥觞。而在先秦时代大量流行的谶语、谶谣,及稍后或同时的史传文学中诡异奇幻的应验描写,便是它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进一步运用。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每逢战乱或朝代更替、政治变迁之际,各种各样、玄妙难解的谶语、谶谣便纷纷粉墨登场,起到一种社会舆论的作用,来左右人们的意识与思想倾向。然而,诗谶虽与谶谣、谶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有明显的差异,它还是保留了自已独特的价值内核。严格来说,它只是“谶谣的一种变体”,褪去了谶谣的诸多神秘色彩,或多或少的沉淀下了其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烙上了时代审美意识与艺术创作思潮的印记。因此,较谶谣而言,它就具备了更多的文学研究价值。现在一般认为晋代潘岳的《金谷集诗》中“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为最早的诗谶。诗谶并非源于宋代,而在宋代诗谶的发展却显示出某种独特的风貌。笔者依据宋代的诗话、本事、笔记小说及有关文言小说等记载的大量诗谶对此展开探讨。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抛开以往研究者关于谶的神秘性与荒诞性,从文学与历史社会的角度梳理诗谶产生的源流与其发展,及其与特定朝代审美观念的关系、在文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试图让读者清晰的了解它的另一面----折射历史与文化的一面,闪烁着文人理性与民族智慧的一面。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寻诗谶的源流演变及其内涵界定。首先介绍谶与谶谣及其产生渊源与发展演变,梳理确定宋代诗谶的内涵。然后,通过谶谣与诗谶的比较,进一步明确从谶谣到诗谶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诗谶在宋代的发展状况及诗谶在宋代的形成因素。唐代开始,诗谶已兴盛起来,它们大量存在于唐代的笔记、小说中。到宋代,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诗谶的整理与记载方面,除了在各类诗话和笔记小说中有大量记载外,宋代还出现了大量以专门篇幅记录诗谶的的著作。在此基础上,宋人在有意识的以谶说诗的同时,对诗谶说也进行了可贵的理性分析与客观评价。宋代诗谶是多种因素错杂交织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传统天人感应因素和现实因素。在现实因素中笔者主要从宋诗学审美取向的要求与古典诗歌中的生命意识、诗话的出现与诗谶、宋代的社会、政治环境对诗谶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第三部分:简要阐述这类诗中反映的主要情感意蕴与诗谶的主要存在形式。第四部分:介绍诗谶与诗学批评的关系。诗谶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特有方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形式。它与古代诗学批评的“人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宋代流行的“气象”论诗论人说则是诗谶作为诗学批评方式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