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三代诗人代表的于坚,以反叛者的姿态登上诗坛。“拒绝隐喻”对传统诗歌体系的震动,使这位诗人备受争议。一直以来对于坚的评价存在着两极化的现象。于坚诗歌理念的破坏性也同他自视为“传统的抒情诗人”相悖逆。诸多矛盾揭示了我们对于坚诗歌理念可能存在着某种误读。而于坚表述的不严谨则加深了这种误读。于坚自称为“后退的诗人”,这种后退性质正是他同诗歌规范的冲突所在,但同时也是他能够独树一帜的原因。本文共分为四章,讨论“后退”作为一种策略在于坚诗论中的体现。第一章考察于坚“拒绝隐喻”如何针对朦胧诗的同质化而提出,以及这一口号如何演变为“从‘隐喻’后退”的,并初步讨论“后退”作为方法的意义。第二章通过于坚对“观念的神性”的指认,从而得出其“日常主义”写作,旨在从一种向上的升华式写作以及乌托邦理想中后退,退回到平常而真切的生命现场,在传统的时间观中对抗未来神话。第三章以于坚在新世纪经常提及,却未有研究的诗巫共论现象为对象,论述他在向“蛊惑人心”、“神灵附体”的“巫”的返回中,与更讲究技艺和深度的“知识分子写作”形成对抗,并且在“巫”的非理性特质中找到了与现代文明对抗的筹码。第四章对“后退”策略进行辩证考察,指出“后退”的意义在于同文坛的写作方向保持距离,对现有的诗歌方法保持审慎态度,从而获取更大的写作独立性和独创性。但也指出于坚将不同诗歌倾向作简单二元划分,并且带有非此即彼的倾向性。如果他不能在其中找到平衡,“后退”的自由度也将消解,因为任何一方都可能成为束缚诗人写作的“庞然大物”。“后退”绝不是“倒退”也不是单纯的“反叛”,它是怀着对一切上升的、前进的、经典化的事物之怀疑,其目的并非消解,而是创造新的传统。了解“后退”策略的机制及目的,对我们更温和与客观地看待于坚的诗歌追求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