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濂作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以散文创作闻名,是以他的散文成就与文论思想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关于他的诗歌创作及其诗论的价值则挖掘较少,诗文研究的不平衡性导致宋濂整体研究风貌残缺。其实,宋濂少时即以诗才扬名,经吴莱、黄溍、柳贯三位老师教导,在诗歌创作上用力颇深,又因宋濂前后诗歌创作的轨迹有明显变化,因此,研究宋濂的诗歌可以展现出他的心态变化与元明之际的诗风转变。
本文采用文史互证、文艺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宋濂诗歌文本,结合其诗歌理论,考察宋濂诗歌的创作经历、思想转变,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管窥宋濂诗歌与个人行为之互见,探究宋濂诗歌中的精神世界与时代导向。
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学术界研究现状的梳理、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阐释研究宋濂诗歌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将宋濂诗歌纳入其文学成就的总体评价中,以期引起学界重新审视宋濂的文学成就。正文大体分为四章:
第一章,论述宋濂生平与诗歌存佚情况,探求宋濂诗学变化对其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影响。此外,厘清宋濂诗歌流传与现存情况,论述《萝山集》版本与文献价值,试图揭开宋濂诗歌成就隐而不彰之面纱,重现其诗歌风貌。
第二章,通过对宋濂在书信、诗集序跋等文章中提出的诗歌主张进行挖掘,剖析宋濂的诗学思想,阐释他的诗学理论对创作实践的影响。宋濂师从吴莱之后,真正开始自己的学诗之路,并上溯《诗经》《楚辞》,兼采众家之长,而作为元明文坛执牛耳者,他也热衷于与同侪后进分享自己的学诗心得,并且颇为自得。本章通过对所涉及宋濂诗学主张的文章进行分析,提炼观点,从诗文关系与文道衍变见宋濂在易代之际对道统与文统的建构,阐释他的“诗歌五美论”对传统诗歌创作要素的总结与深发,以及“山林”“台阁”之辨背后的时代意义。
第三章,以宋濂516首诗歌为基础,将诗歌创作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探讨宋濂的各类诗歌及其背后人格之显晦。儒家文化对士人人格建构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元代,士人群体因在异族统治下,深层的文化心理出现了政治认同的疏离感,促使他们在易代之际思潮涌动,宋濂也面临仕隐抉择,矛盾心绪在其诗歌中显露无遗。因此,在元一朝,宋濂隐于山野著书,诗中既有无意富贵的清醒,悠然山居的自得,又有对政治清明的向往,胸怀报国效主的远志。而在易代动乱之时,宋濂诗中既存儒家退隐蛰伏之坚守,又有致身公卿的经世追求,且理学师承下的宋濂,力图将自己树立成人伦典范,诗歌中的父子、朋友、师徒情谊真切。然入明以后,宋濂累官翰林学士,本应在诗坛引领时风,却有十年不作诗之空白,这让他的诗歌创作出现了明显断裂。结合宋濂经历可知,他在政治与文学两相角逐之下,不断建构自己的诗歌世界与精神世界。
第四章诗歌艺术研究,乃是通过诗歌风格、诗歌的叙事性、以文为诗与乐府诗专题四个方面对宋濂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述。在儒家诗教与政治专制的双重影响下,宋濂诗歌呈现出沉郁深婉的面貌,而除了抒情传统外,宋濂诗歌中也常用传奇性叙事手法来强化诗歌表现功能,以一波三折的情节来塑造人物。此外,长于散文的宋濂,惯用以文为诗之法,将散文创作中的词法、句法、章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针对宋濂乐府诗的创作情况,论述他在动乱之际、退隐之时,对诗歌体裁的特殊选择与精神内涵。
结语部分,回顾本文的写作思路,并将宋濂放置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观照元末遗风的消歇与古典诗歌审美理想的高扬,以见元明之际诗人心灵世界之焦虑,力图展现其文学创作与元明之际文学思潮与社会变化之关系,重新审视元末明初政统、道统、文统之建构,对宋濂诗歌成就进行再衡定。
本文采用文史互证、文艺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宋濂诗歌文本,结合其诗歌理论,考察宋濂诗歌的创作经历、思想转变,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管窥宋濂诗歌与个人行为之互见,探究宋濂诗歌中的精神世界与时代导向。
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学术界研究现状的梳理、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阐释研究宋濂诗歌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将宋濂诗歌纳入其文学成就的总体评价中,以期引起学界重新审视宋濂的文学成就。正文大体分为四章:
第一章,论述宋濂生平与诗歌存佚情况,探求宋濂诗学变化对其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影响。此外,厘清宋濂诗歌流传与现存情况,论述《萝山集》版本与文献价值,试图揭开宋濂诗歌成就隐而不彰之面纱,重现其诗歌风貌。
第二章,通过对宋濂在书信、诗集序跋等文章中提出的诗歌主张进行挖掘,剖析宋濂的诗学思想,阐释他的诗学理论对创作实践的影响。宋濂师从吴莱之后,真正开始自己的学诗之路,并上溯《诗经》《楚辞》,兼采众家之长,而作为元明文坛执牛耳者,他也热衷于与同侪后进分享自己的学诗心得,并且颇为自得。本章通过对所涉及宋濂诗学主张的文章进行分析,提炼观点,从诗文关系与文道衍变见宋濂在易代之际对道统与文统的建构,阐释他的“诗歌五美论”对传统诗歌创作要素的总结与深发,以及“山林”“台阁”之辨背后的时代意义。
第三章,以宋濂516首诗歌为基础,将诗歌创作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探讨宋濂的各类诗歌及其背后人格之显晦。儒家文化对士人人格建构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元代,士人群体因在异族统治下,深层的文化心理出现了政治认同的疏离感,促使他们在易代之际思潮涌动,宋濂也面临仕隐抉择,矛盾心绪在其诗歌中显露无遗。因此,在元一朝,宋濂隐于山野著书,诗中既有无意富贵的清醒,悠然山居的自得,又有对政治清明的向往,胸怀报国效主的远志。而在易代动乱之时,宋濂诗中既存儒家退隐蛰伏之坚守,又有致身公卿的经世追求,且理学师承下的宋濂,力图将自己树立成人伦典范,诗歌中的父子、朋友、师徒情谊真切。然入明以后,宋濂累官翰林学士,本应在诗坛引领时风,却有十年不作诗之空白,这让他的诗歌创作出现了明显断裂。结合宋濂经历可知,他在政治与文学两相角逐之下,不断建构自己的诗歌世界与精神世界。
第四章诗歌艺术研究,乃是通过诗歌风格、诗歌的叙事性、以文为诗与乐府诗专题四个方面对宋濂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述。在儒家诗教与政治专制的双重影响下,宋濂诗歌呈现出沉郁深婉的面貌,而除了抒情传统外,宋濂诗歌中也常用传奇性叙事手法来强化诗歌表现功能,以一波三折的情节来塑造人物。此外,长于散文的宋濂,惯用以文为诗之法,将散文创作中的词法、句法、章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针对宋濂乐府诗的创作情况,论述他在动乱之际、退隐之时,对诗歌体裁的特殊选择与精神内涵。
结语部分,回顾本文的写作思路,并将宋濂放置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观照元末遗风的消歇与古典诗歌审美理想的高扬,以见元明之际诗人心灵世界之焦虑,力图展现其文学创作与元明之际文学思潮与社会变化之关系,重新审视元末明初政统、道统、文统之建构,对宋濂诗歌成就进行再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