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美国学者GaryHamel和Praharad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首次提出了“业务外包(outsourcing)”这一概念。“外包”一词,曾被《哈佛商业评论》认为是在过去近一个世纪里最为重要的管理学概念之一。最早应用该战略手法的是世界最大的IT承包公司——EDS的创始人罗斯.佩罗,其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初因外包其他公司的信息系统,而使公司迅速崛起。现在外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已经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外包已不是新鲜事物,但由于起步较晚,外包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外包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对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来说,工程项目外包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外包赋予了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所必需的灵活性,同时它也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将精力集中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通信工程项目外包是一个十分复杂和伴随多种风险的业务过程,这些风险包括:能否及时提供完成的风险、能否保证服务质量的风险、来自承包商的风险、成本控制风险等等。其中,最大的风险之一是来自承包商风险。由于企业和承包商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地域、文化、法律、价值观及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外包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如承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承包商与企业文化的不适应和承包商的道德等,从而导致企业客户满意度降低、服务质量等指标达不到要求、企业技术泄漏等不利后果。因此一套较为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承包商评价和选择理论和方法,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通过文献阅读、案例研究以及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在通信企业工程项目外包理论研究的范围中,有两个不足的方面:一是大量的研究都停留在对承包商的选择过程上,对项目外包的风险,尤其是来自承包商的风险研究的很少;二是企业在选择承包商时主观的成份过多,有时往往根据企业的印象来确定承包商的选择,选择时往往还存在一些个人成份。目前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承包商的资质、价格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承包商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鉴于以上的两点不足,笔者从通信工程项目的特点出发,对选择承包商的动因和风险做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避免这些风险的防范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依照全面、科学、实用、灵活的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一套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的通信工程项目承包商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指标包含了对承包商的工程质量、工程技术、工程人员、企业特征以及对项目的关注度等各方面因素的考察,不仅包含了承包商本身的资质和特征,还包含了从承包商对项目和企业态度的考察指标,更加的全面和合理。文中还详细的介绍了层次分析方法在承包商选择中的应用,并以某通信制造企业的具体项目为对象进行了应用研究,在其现行承包商评价选择的做法和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设想。本文所提出的承包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企业选择承包商的具体步骤,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为企业选择承包商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而且对企业项目外包之后的承包商评价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通信工程项目外包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