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诗歌创作,西川就凭借对于诗歌虔诚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经验敏锐的感受力不断在诗歌创作之路上努力前行。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在当代诗歌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伴随着历史生存境遇的推演以及诗人对于诗歌创作认识的转变,其创作风格经历了较大的变化。虽然不乏有论者将西川的诗歌创作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但根据西川本人的强调:能够明显感知的变化发生在一九九二年。本文试图通过对九二年前后西川诗歌的细读对比分析,探求其诗歌在早期追求抒情效果,被公认为“新古典主义”,展现出了沉静、节制、纯洁、雅致、对神秘、宗教近乎虔诚的敬畏等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的诗歌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各种题材的混杂、对于纯洁高蹈等诸多形而上元素的质疑与解构、戏剧化手法应用的加强等与之前迥异的特征。描述前后两个时期诗歌中所蕴含的不同质素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其背景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对“抒情”进行溯源及描述,阐述抒情质素所能涵盖的边界,并通过对西川早期代表作品的细读呈现其中所蕴含的个人化抒情的特征。论述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抒情的描述,其次是对个体主体性的体认,抒情作为个体凭借诗歌获取存在真理的途径结构作品。然后对其作品中的神性——宗教向度分析,指出诗人意欲皈依的乃是通向真理之路的诗歌和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这才是存在于歌者内心深处的真神。最后描述其早期作品中的时空观以及语言方面的特征。第二部分的重点是对西川九二年之后的作品进行分析,描述其诗歌是如何从具有抒情特性向度单一的纯粹走向后期的多声混杂。论述同样在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对时代生存背景的历史性转变做出描述,然后从意象和声部等角度入手,分析西川如何在后期诗歌中容留不同声音,不同题材,不同面向的多种元素。诗人经历了怎样的运思方式和表现手段的变化。正是在这种变化着的前行中,通过对西川诗歌的细读体味,从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与呈现,进而获取其创作的历史意义,达到明晰其创作的价值与意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