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老舍作品在韩国的翻译、介绍与研究等资料,梳理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为止老舍作品在韩国的译介历程,并集中探究《骆驼祥子》在韩国的译介情况。本文主要想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老舍的作品在韩国经历了怎样的译介之路;第二,《骆驼祥子》在韩国的五个译本有哪些差异与特征;第三,韩国学者与一般读者对《骆驼祥子》持有怎样的态度与认识。带着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本文以实证性资料的考察为基础,从比较文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老舍作品在韩国的译介历程,比较《骆驼祥子》的在韩译本之间的差异,以及探究《骆驼祥子》在韩国的接受情况。首先,老舍作品在韩国的译介历程主要可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叶韩国开始对老舍作品译介的开创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的停滞期;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复兴期。其次,《骆驼祥子》在韩国的译本主要有金夏中的译本、崔英爱和金容沃的译本、金成泰的译本、柳晟俊的译本、以及申圭浩和柳小英的译本共五种版本。由于译者选择的原文版本不同,译本内容也各具差异,金夏中和金成泰的译本与其它三个译本相比较,没有保障原文内容的完整性。由于译者的翻译经验以及翻译态度不同,采取的翻译方法以及译本的质量都有所偏差。崔英爱和金容沃的译本不论是在文本完整性还是翻译质量上来看,都是所有版本中最有价值的译本。柳晟俊的译本中经常会出现对原文的误译与漏译。而申圭浩和柳小英的译本中添加了许多韩国式日常用语,语言简洁轻快,虽易于被读者接受,但导致了译出语国家的语言特征与文化现象的流失。最后,在作品的接受方面,韩国学者主要是从小说《骆驼祥子》的文学性、文化叙述、语言艺术、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等方面肯定了作品的文学价值。韩国学者对《骆驼祥子》的研究不仅集中在其作品本身,还将《骆驼祥子》与韩国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实现了两国文学与文化的对话。另外,韩国的一般读者在阅读《骆驼祥子》时,对作品持有文学期待和生活期待两种期待视野。在这两种期待视野的推动下,韩国读者超越了时空与主人公祥子展开了对话,更实现了中韩两国文化与文学的交流。综上所述,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在韩国的译介促进了中韩两国文学与文化的交流。另外,从老舍作品的译介与传播过程中可以窥视出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的脉络,正是基于这一点上,老舍作品在韩国的译介这一课题有其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