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中原的河南在传统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版图上是积淀深厚的重镇。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国门被迫打开,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河南也踏上了现代化的征程。但是受到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近代河南与中国的现代性发展存在着距离,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因此,在某种层面上,河南与中国的现代性节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时间差”,这使得河南在“求新”的现代化浪潮中还交织着“复古”的农业文明气息,这一复杂的现象在河南作家笔下有着多重表达,具体表现为:在追求文学现代性的同时也打上了鲜明的中原文化烙印,从而呈现出与“文学现代性”主流相背离的“反启蒙、反理性”特征。而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解读及对其背后成因的分析,可以使人们注意到深受中原文化浸润的河南新文学的独特面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河南文学“外省”的境地。论文选择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河南新文学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因为这段文学上承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浪潮,下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建国初期文学,具有相对平静、岑寂的时代特征,有利于论者从更深层次进行观察与分析。正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首先以翔实的史料论证河南新文学的发生过程,然后概述河南新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征,从对苦难的书写、对中原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文化的反思、以及圆形人物形象与民族语言等方面展开论述。第二章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在中原传统文化浸润下河南新文学的审美现代性追求。相较于当时处于文学主流地位的理性现代性追求,河南新文学的其独特之处主要首先体现在反理性、反启蒙主义的倾向,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河南作家使用福柯理论话语意义上的“权力关系”解构了新青年的形象,最终否定了启蒙理性;其次,从生存论视野的关照下,河南作家描写了人的孤独与空虚、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具有新写实主义倾向的对“家乡”丑陋人事的绝望。第三章对河南新文学在现代性追求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从内外诸因素反思河南新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无名”境遇,涉及地方应对现代性之消极态度、飘零帝都的历史记忆所造就的河南作家“中国弃儿”意识、特殊的历史文化境遇、“跨元批评”的误区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