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西南地区分布广泛,其形成因其二元结构三维空间的物质、能量流转换开放系统的特点而著称,在地球环境的“三态”作用下,形成了环境承载力和弹性系数极低的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喀斯特山区环境的封闭性,形成并保留了众多独具魅力的喀斯特自然风光、丹霞地貌景观和浓郁古朴、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神秘悠远、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业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但粗放式的喀斯特乡村旅游开发,又造成了喀斯特旅游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文化的变质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等一系列外部性问题,这将严重制约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深入开展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展,从区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出发,重新审视了喀斯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归纳和总结了喀斯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基础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喀斯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可持续发展观、系统动力学和社区参与三个视角出发,明确地界定了喀斯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喀斯特典型区域——贵州省作为实证分析的案例,对贵州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通过上述的分析与探讨,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角度提出了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通过研究发现:(1)喀斯特乡村旅游是基于喀斯特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下所开展的一种乡村旅游活动,其发展面临着特定的机遇和挑战,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深厚与生态环境异常脆弱、贫困高度集中并存是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的显著特征。(2)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以喀斯特为开展空间,依托喀斯特特有的旅游资源,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过程。(3)喀斯特乡村旅游系统是在喀斯特特定环境下,以参与主体系统为基点的耦合互动型的动力系统,对动力系统的分析和优化也就是对喀斯特乡村旅游系统的剖析。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是该地区乡村旅游各个子系统的优化和共生问题。(4)旅游系统的解析与优化、利益参与主体行为的冲突与协调、多维目标体系的耦合共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法论。(5)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协调统一是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6)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喀斯特典型区域——贵州省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结论。(7)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宏观上需要政府的主导,微观上需要构建一种以社区居民为核心的微观主体全面参与的模式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把居民的意见纳入旅游发展规划和政府决策中的原则,并实现各主体互利共生,和谐相处的一体化利益格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为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2)系统构造了一个具有多学科理论耦合性的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3)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4)实现了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综上所述,本文对指导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及解决该地区“三农”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