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P物质对变应性鼻炎相关炎性介质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中P物质(SP)对变应性炎症的作用及SP在变应性鼻炎中对NO,RANTES,IL-5的影响,深入了解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方法:取豚鼠以卵清蛋白为变应原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然后用SP滴鼻激发变应性鼻炎各组,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其症状和体征。并收集各组豚鼠的鼻腔灌洗液,血清和鼻粘膜。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对各组动物鼻粘膜组织中IL-5和RANTES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比较。并对鼻腔灌洗液中的嗜酸性细胞(EOS)进行计数。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鼻腔灌洗液和血清中NO3-/NO2-的含量确定NO的浓度。观察SP在变应性鼻炎中对NO,RANTES及IL-5等炎性介质的影响。结果:(1)在变应性鼻炎模型组中,豚鼠表现出明显的变应性鼻炎症状,其症状和体征总分为6.2±0.8,而正常组为1.1±0.8明显低于变应性鼻炎组。(P<0.001)SP激发能诱发正常的豚鼠出现相似的变应性鼻炎症状,并能加重模型组豚鼠变应性鼻炎症状,使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得分都明显增加(P<0.001)。(2)组织病理学上变应性鼻炎模型组鼻黏膜表现出明显的炎性反应,而且SP滴鼻能使炎症表现更加明显,随着SP点鼻次数的增加,鼻黏膜的炎症表现越明显。但SP对正常豚鼠的鼻黏膜的炎症影响不明显。(3)正常的豚鼠鼻腔灌洗液中嗜酸性细胞的数量较少,为2.4±0.7×103cells/ml,经SP处理的后嗜酸性细胞数量为2.7±0.8×103cells/ml。变应性鼻炎豚鼠鼻灌洗液中嗜酸性细胞为5.8±1.8×103cells/ml,比正常组增高(P<0.01)。在变应性鼻炎模型组中,经SP激发后,嗜酸性细胞数明显增高,随着SP激发次数的增多而递增。激发后第1d为12.1±4.5×103cells/ml,第3d为15.2±5.6×103cells/ml,第7d为26.9±11.0×103cells/ml,比第1,3d增加更加明显(P<0.01)。(4)各组鼻腔灌洗液中NO的含量变化较大,致<WP=9>敏的模型组NO含量为27.4±8.3μmol/L,正常组为11.9±6.3μmol/L,模型组明显比正常组高(P<0.05),SP激发后正常组稍有升高,为13.5±7.8μmol/L,模型组激发后NO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随激发天数的增加,升高更加明显,第1,3,7d分别为44.7±9.5μmol/L,61.0±10.9μmol/L,78.6±11.4μmol/L。血清中NO含量也有相似的变化,模型组NO的含量为31.9±7.1μmol/L,比正常组的17.7±5.7μmol/L显著增高(P<0.05)。SP激发的正常组血清中NO含量变化不明显,为20.6±6.0μmol/L。而模型组中SP激发后NO含量明显增加,并且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NO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第7d为66.0±7.8μmol/L,比第1d的40.7±6.9μmol/L和第3d的54.3±7.5μmol/L明显增加(P<0.05)。(5)IL-5在正常组和模型组鼻粘膜中均有表达,模型组的表达水平为57.4±9.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9.9±10.4,(P<0.01)。SP激发模型组1,3,7d后,IL-5的表达量分别72.4±10.7,73.4±11.5,71.1±10.7,明显比激发前增高(P<0.01)。而正常组没有明显变化,表达量为38.7±12.3。RANTES也显示出了与IL-5类似的趋势。模型组RANTES的表达量为63.9±10.0,高于对照组的42.3±9.7(P<0.01)。SP使模型组的RANTES表达也显著增加(P<0.01)。结论:在变应性鼻炎中,SP能促进NO在鼻黏膜的产生,诱导趋化因子RANTES,细胞因子IL-5在鼻黏膜的表达,促进嗜酸性细胞在鼻黏膜组织的局部聚集和跨内皮转运,对变应性鼻炎的炎性反应具有广泛的作用。SP是引起变应性鼻炎的炎性反应的重要内因,同时SP能对炎性介质NO,细胞因子IL-5和趋化因子RANTES有重要的促炎效应,并引发和加重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造成鼻黏膜损伤的病理学改变,成为变应性鼻炎难治性的一个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