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模态CT成像(CT平扫、CT增强、双能量CT成像及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炫速双源CT扫描仪(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行多模态CT成像(常规平扫、CT灌注成像、双能量CT增强)、并经病理证实的SPN146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48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6.38±1.04岁。SPN常规CT平扫肺窗图像重建层厚1mm薄层图像,再行三维重建,可得到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组(MPR)图像;SPN灌注图像经VPCT Body软件后处理得到CT灌注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MB)、平均通过时间(MTT);通过双能量CT增强扫描获得SPN的动脉期、静脉期碘图和CT增强图像,碘图经过Dual Energy软件中Liver VNC处理后可得到动、静脉期碘图参数碘覆盖值(OL)、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通过测量SPN的CT平扫和增强CT值可获得CT强化幅度值。CT灌注参数及双能CT碘图参数符合正态分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ann-Whitney检验,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行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确定诊断阈值。由两名从事胸部CT影像诊断15年以上的高年资医师随机对每例SPN的CT常规平扫图像、三维重建图像以及CT增强图像进行分析及诊断,诊断结果不一致时协商解决,根据每例SPN的CT平扫征象,按以下5个等级作出评价,1=肯定良性,2=可能良性,3=不确定,4=可能恶性,5=肯定恶性,方法A为常规CT平扫联合CT强化幅度值作出诊断;方法B为常规胸部CT平扫联合DECT碘图参数作出诊断;方法C为常规胸部CT平扫联合CTPI参数作出诊断。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将146例SPN分为良、恶性两组,其中恶性组86例,良性组60例。计算多模态CT成像单独及联合使用对SPN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并评价诊断效能。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PN多模态CT成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74.89±3.98 mGy、剂量长度乘积(DLP)为1011.67±10.29 mGy.cm、有效剂量(ED)为14.16±0.14 mSv;(2)146例SPN常规CT平扫五等级评判结果显示:良性组等级1有19例,等级2有4例,等级3有27例,等级4有10例,等级5有0例;恶性组等级1有0例,等级2有2例,等级3有22例,等级4有10例,等级5有52例;(3)恶性组CT灌注参数BV、BF、MTT、PMB均高于良性组,P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BF、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PMB参数行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当阈值为10.22 ml/100ml/min时,诊断良、恶性SPN敏感度为90.69%,特异度为58.33%;(4)恶性组SPN动、静脉期碘图参数动脉期碘覆盖值(aOL)、静脉期碘覆盖值(vOL)、动脉期碘浓度(aIC)、静脉期碘浓度(vIC)、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vNIC)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ROC曲线分析得到aOL、vOL、aIC、vIC、aNIC、vNIC参数的AUC依次为0.627、0.630、0.617、0.643、0.620、0.815,其中vNIC的AUC最大,与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阈值为0.31时,诊断良、恶性SPN的敏感度为74.41%,特异度为78.33%;(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当方法A、方法B、方法C单独应用时,方法B特异度大于方法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方法A、方法B、方法C联合应用时,方法A+B、方法A+C、方法B+C及方法A+B+C之间诊断效能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述4种联合方法的敏感度均大于方法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A+C、方法A+B+C敏感度大于方法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A+C准确度大于方法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多模态CT成像有利于提高良、恶性SPN诊断效能。(2)胸部CT平扫结合MPR是诊断良、恶性SPN的重要方法,CT灌注成像、双能量CT成像对良、恶性SPN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