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流历史跨越了两千多年。在两国的交流中,译者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在唐朝时,在日本掀起了学汉文化的高潮。大量汉学以及佛学典籍由遣唐使传入日本并被翻成日文,推动了日本文化的进步,对日本影响深远。而在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爱国人士积极寻求救国道路,又转而向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起来的日本学习。此后,大量的日文著作涌入中国,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这之中,翻译家的翻译活动的作用不可小觑,虽然今天看来他们翻译的作品可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他们的活动以及作品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股新思潮,开拓了国民的眼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包括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译者肩负着文化交流使者的重任。笔者认为译者在新形势下,应该深入了解两国文化,不断吸收新信息,新理论,研磨翻译技能。笔者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本文,探讨加用各种译法的原因,时机,以及效果。小说翻译是笔者感兴趣的领域,也是今后笔者想要挑战的领域。这是笔者选用这样一个课题的原因。在进行翻译实践前,笔者阅读了不少中外翻译理论著作,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虽然古往今来许多翻译家提出种种的翻译理论和标准,但是总结看来都有两点共性。一是要忠实地表现原文,二是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即理解原文的含义,深挖隐藏在原文中的信息和内容,不断打磨译文,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这两种标准,既对译者的日文水平做出了要求,又考验译者的母语即汉语水平。严复先生提出译作应该要“信达雅”。笔者十分惭愧,认为现阶段的自己顶多只能做到“信”“达”的阶段,至于“雅”,将是笔者的奋斗目标。小说翻译是“基于原作的再创作”,小说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有:“顺译”、“倒译”、“分译”、“合译”、“加译”等。在探讨小说翻译的常用方法时,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摘取原文与译文中的语句进行实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文中所有例句的译文1均是笔者第一遍翻译的结果,译文2是笔者结合各种翻译方法反复修改后而成。即便笔者已经对查阅了很多关于原作者的和原作有关的背景知识,并反复阅读了原文,但是难免有对原文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另外,笔者现阶段的翻译水平有限,也就难免有误译或者不当之处,见笑于大方之家,还请各位老师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