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单位制”的解体,我国城乡居民日益成为原子化的个体。发端于20世纪末的城市社区建设,试图重建社会服务体系。虽然在“社区制”和公共服务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但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单一化和高度行政化,使得社区自治大多流于形式。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也难以提升。因此,建构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成为了社区建设转型的必由之路。然而,如何在社区日益复杂的网络关系下,形成一种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的方案,是目前基层治理创新的关键与突破。所谓“参与式社区治理”,是指社区多元主体在遵循共同规则、享有平等权利的基础之上,有序参与社区决策的过程。本文拟将关注的对象,是依附于镇江市政策环境中,蕴含Y社区本土特色的“参与式社区治理”实践。该模式是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居委会牵头下,形成的一种囊括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的治理形态。该模式虽然在运行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结合实施现状分析,“制度效益的边际递减”问题依旧阻碍着该模式的长期有效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社区内各参与主体在该模式中的职能发挥程度,结合各主体的宗旨与行为逻辑等影响因素,探究“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是如何整合多元主体、从静态化参与转变为动态化互动的过程,从而提出镇江市“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的优化路径。为此,我们选取了在镇江市润州区“参与式治理”试点最早、初期成效最为显著的Y社区为个案调研的对象。通过长期性的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勾勒出各主体的参与现状,分析其职能发挥的不足。并且深度挖掘多元主体的组织宗旨与行动逻辑,分析影响该模式产生“制度效益递减”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优化路径,以期为镇江市“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实施与动态化互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