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40万缺陷新生儿出生,其发生率为13.07‰;并已发现大约101种出生缺陷,而新生儿死因中40%是由出生缺陷所致。研究表明10%的出生缺陷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65%—70%的出生缺陷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检测化学物的致畸性并阐明其致畸机制已成为有效预防出生缺陷的关键。随着组合化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逻辑药物发现和代谢工程等新技术的发展,新化学物的数量剧增。现行致畸实验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迫切需要建立快速、高通量的筛选方法。 过去二十多年,已建立了30多种体外检测方法用于评价化学物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就培养体系而言,包括细胞培养、组织与器官培养和全胚胎培养;已建立的细胞培养方法主要采用原代细胞培养如大鼠、小鼠中脑细胞和肢芽细胞微团实验(MC),可进行体外胚胎毒性和致畸性评价,但存在着变异性大、标准难于统一的问题。新近发展起来的永生细胞株小鼠胚胎干细胞D3系实验(EST)有望成为体外致畸性评价的替代方法,但难度和耗费高。组织与器官培养是研究化学物特异性作用机制的有效方法,但无法满足化学物致畸性筛选的需要。啮齿动物全胚胎培养法已被列为替代试验方法,且在致畸机制研究中有独特的价值,但筛选化学物的通量小,且技术上较难于普及。 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影响胚胎发育的因素可以引起培养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化学物的致畸性与其抑制细胞贴附、增殖和细胞形态改变具有相关性。为此能否运用永生细胞株体外培养,建立通过检测细胞形态变化来筛检化学物致畸性的试验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运用永生细胞株的体外筛选化学物致畸性的实验方法。 本研究首先运用永生细胞株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进行化学物致畸性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