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部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她的书写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继承了美国南方哥特主义的文学传统,将“精神隔绝”的主题上升为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存在符号。作为美国文学的主流,南方哥特主义的传统可追溯至十八世纪末所盛行的以恐怖怪诞著称的欧洲哥特文学。扎根于美国本土的文化与文学积淀,南方哥特文学自成一派。区别于欧洲哥特传统,南方哥特文学不仅集中展现了美国南部的历史环境和风土人情,并且深入挖掘了隐藏社会中的“畸零人”的精神困境和心理扭曲。卡森·麦卡勒斯作为美国南方女作家,在小说中通过塑造南方小镇里各式各样边缘性的怪诞人物,深刻揭露了南方人“精神隔绝”的生存状况。本文将立足于南方哥特主义的理论框架,从父权,种族和酷儿三个角度出发进一步剖析卡森·麦卡勒斯的重要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探讨了在长期主导南方的父权制下,叛逆青少年时期的的假小子米克身材高大,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志气,却与“南方少女”的标准格格不入。在闭塞的环境下成长,她挣扎着寻求这个男权至上的南方社会的认同,而最终却无法避免地深陷于传统南方女性的角色限定,体现了对南方父权的低头。第二章通过考普勒斯一家的悲惨遭遇的解读,探讨了在南方奴隶制的历史影响下,生活在种族暴力中的黑人群体始终无法摆脱对于白人的集体恐惧。在长期的种族欺压和暴力下,积压已久的愤怒却无从释放,种族歧视逐渐被内化成一种内在的暴力。第三章探讨了小说中南方酷儿群体在寻爱过程中所展现的压抑扭曲。宗教氛围浓郁的南方社会推崇着一夫一妻的异性恋婚姻制度,并且对于非异性恋者有着顽固的偏见和恐惧。文中两个聋哑人辛格和安通那普斯之间的畸形同性恋的关系始终保持一种模糊的界定。身体残缺的比夫对双性恋充满了遐想却从未敢真正付诸行动,在结束了一段无性婚姻后,依然摆脱不了南方保守的性观念对他的牵制。最终自我抑制的性表达使他们无法真正收获亲密关系而将永远囚锢在一种无望的抗争中。本文认为精神隔绝是特殊历史文化下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产物。在美国哥特主义批评的视域下,挖掘文本中潜在却被长期忽视的性别,种族和性向等方面的边缘人物,体现了弱势群体在身份形成过程中受到意识形态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