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分析炎症性肠病(IBD)的小肠CT造影(CTE)特征,初步探讨CTE在IB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3月在我院经临床、CTE、结肠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IBD患者39例,其中克罗恩病(CD)30例,溃疡性结肠炎(UC)9例。收集2010年8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CTE检查,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胃肠道无明显病变且排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心功能衰竭、精神病以及碘过敏的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对39例IBD患者的CTE表现进行分析,分析每一病灶的部位、肠壁厚度、分层模式、强化特点、肠外表现和并发症等特点,探讨以上CTE表现与血清学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结果:对39例确诊的IBD患者行CTE检查发现,CD患者最多见的病变部位位于回肠(83.3%),93.3%的患者同时出现肠壁增厚和强化,90.0%的病例可见肠壁分层。UC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为肠壁增厚和强化(77.7%),其次是肠壁分层(66.6%)。CTE检查除了能显示肠壁增厚、强化和肠腔狭窄外,还可清晰显示IBD的肠周改变,如木梳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淋巴结肿大、腹腔脓肿、瘘管形成等。CTE对CD的诊断符合率为80.0%,UC的符合率为55.5%。CRP与肠壁增厚、强化、木梳征、瘘管或脓肿等CTE改变均无关,ESR与瘘管或脓肿等并发症有关(R>0.5,P<0.01)。疾病活动度与肠壁强化、瘘管或脓肿高度相关(R>0.5,P<0.01),与肠壁分层也有关(P<0.05)。 结论:CTE可清晰显示IBD的病变肠壁及其并发症,有助于IBD的临床诊断、判断疾病活动度,指导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但CTE难以显示早期肠壁粘膜轻度炎症、糜烂或浅表溃疡,临床还应结合结肠镜、钡剂小肠造影检查(SBFT)以正确、完整的诊断I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