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多义词是指一个语言形式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属语义范畴,长期来备受广大语言学家、文学家的关注。从广义上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都可以称为多义词。早期以索绪尔的任意说为代表的结构主义为多义词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实践证明结构主义只注重语言的内部结构,忽视外部结构,如人类认知手段,生活体验等,所以无法圆满解释这一语言现象。究竟一个词如何由一个词义扩展成很多词义,扩展后的各义项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又有何种关系,这些问题一直没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Lakoff,Johnson, Taylor等人一致认为词义是个开放的系统,一经产生,就在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多义现象是词的中心意义在认知方式的作用下,向其它相关意义延伸的过程,是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本篇论文以范畴化的原型理论为基础,指出多义词各个义项是在中心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人类的认知模式,即意向图式,转喻,隐喻相互作用而形成。全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论文大体框架。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本章对多义词进行定义,并把它和同形异义作一区分,回顾传统理论对多义词的研究并指出不足。第三章是用认知理论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然后介绍隐喻转喻和意向图式等认知模式的特点,强调他们在一词多义扩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章以第三章为理论基础,选取基本范畴词进行多义词实例分析。研究欲表明,多义词各义项之间有密切联系,彼此构成了一个由语义链连接的范畴,在词义范畴扩展过程中,新义的衍生是通过转喻隐喻和意向图式来实现的。第五章结论部分,指出了多义词的认知研究对外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及本论文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