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海南省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基础上选取海南省海口市、儋州市、五指山市和东方市四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统计分析树龄、树高、胸围、冠幅和权属等因素;深入研究植物区系、行政空间分布和地理空间分布;评估其生长势、立地环境等现状,并针对海南古树名木现状提出主要问题及保护对策。以期为海南省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城市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资料;为海南省制订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城市规划设计及养护管理措施提供建议;为海南省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1)经调查,海南省四市共有古树名木5727株,42科77属99种植物。总体种类丰富,数量较多,但四个市的古树名木数量及种类参差不齐。主要优势科以桑科(Mor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木棉科(Bombac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和漆树科(Anacardiaceae)等为主;主要优势树种集中以榕树(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垂叶榕(Ficus benjamina)、鹊肾树(Streblus asper)、木棉(Bombax malabaricum)、龙眼(Dimocarpus longan)和酸豆(Tamarindus indica)等乡土树种;海口(51种)与儋州(69种)古树名木的种类要远远比五指山(17种)和东方(31种)丰富,这与海口和儋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大关系,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的古树资源。(2)海南省古树名木资源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分别划分为13和15个类型,在科的分布性层面上看,泛热带分布型比例最多,在属的分布性层面上看,热带亚洲分布型比例最多;亚洲和热带美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广泛或间断分布型分布,说明该地区的植物区系与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有一定交流且与美洲交流较多。总体分析来看,海南省古树资源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自北向南由温带、亚热带向热带过渡,且主要以热带分布为主导的特点。(3)树龄结构呈三角形分布,即随树龄增大古树数量逐渐减少。通过对树高、冠幅、胸围的统计分析,树高主要集中10~18m;冠幅主要集中在10~30m之间;古树的胸围主要集中在200~500cm之间。海南古树胸围普遍较大,较内地古树的2~3倍。(4)海南省古树名木总体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在城市分布中主要受生长环境、历史文化底蕴和城镇化发展和台风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如海口和儋州由于历史文化悠久、又是海南较早的两个政治中心,古树名木分布呈现出较强的历史文化特征;五指山市和东方市由于经济建设相对缓慢,生长环境适宜且是海南少数民族黎族的聚集城市,表现出较强的民族环境特征;城市城镇化较快且忽略古树名木保护的地区,古树名木会受到较大的破坏。(5)通过对海南四市古树名木评估可知,海南四市古树名木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综合生长势正常的4315株,占75.34%;综合生长势衰弱株1273株,占22.23%;主干腐烂或部分腐烂,枝叶稀疏,综合生长势濒危株139株,占2.43%。生长环境良好的有4445株,占总数的77.61%;生长环境差和极差的1282株,占总数的22.35%。(6)在本次古树名木调查中,个别古树已经倾倒、半死甚至死亡;树干空洞,树冠不平衡,影响正常生长;古树在经历了百年乃至数百年的生长,势必存在部分古树由于病虫害或其他原因,树干的木质部腐烂并形成树洞;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由市城市管理部门所属的园林管理所和林业主管部门承担,各乡镇人民政府未纳入古树名木的责任主体;部分市县未制订专门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古树的管理粗放,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况,缺少经费实际投入;一些濒危古树,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开发建设对现有古树名木造成了破坏。(7)针对海南省古树名木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健全古树保护的地方法规,没有出台的市县需要尽快出台本地区的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使古树名木保护做到有法可依;对全省的古树名木长势进行全面评估,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诊治和复壮措施,科学合理的日常养护方案,落实管护责任;在摸清全省古树名木资源基本情况的同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掌握动态变化,逐步建立古树名木资源大数据体系,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应通过新闻媒体、电视网络等各种方式和渠道大力宣传古树名木的重要性、保护的意义和保护的措施;在保护好海南省现有古树名木资源的同时,应继续对全省古树后备资源开展系统的普查和登记工作,对于海南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