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九叶诗人郑敏的诗学观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f360358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敏是九叶诗人中为数不多的既能进行诗歌创作又能探索诗歌理论的诗人。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诗歌是青年人的事业,但是,郑敏在老年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诗歌创作激情。更加难得的是,郑敏后期的诗歌理论探索也为当时正处于混乱状态的中国新诗创作开启了一扇智慧之窗。本文旨在对郑敏这位不老的诗坛常青树的诗学观进行探讨。第一章主要探讨了郑敏对诗歌的本质的论述,在郑敏看来诗歌的本质就是生命的经验。生命是郑敏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可以说,郑敏一生创作的诗歌都是在探讨同一主题——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郑敏认为,诗歌的源泉在于生命的无意识,而诗歌的生命在于矛盾运动。死亡是郑敏探讨诗歌本质的另一侧面,郑敏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本真表现,同时孤独也指向生命的本质。这样,诗歌与生命之间可以进行互换,而互换的方式即是死亡与孤独。第二章着重探讨了郑敏对诗歌结构的阐释。她把诗歌的结构分为两类:展开式结构和高层式结构。展开式结构犹如一幅画卷,诗歌中意象的铺陈是徐徐地、缓慢地、一点一点地展开的,最后在整幅画卷展开的一刹那才让读者在诗的结尾获得瞬间的顿悟。如果展开式结构是横向展开,那么高层式结构就是纵向架起,它使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总感觉有一种超现实的真理笼罩在诗的意象之外,总感觉有一种超验的光或影似有似无地存在于诗歌朴素的文字之外。第三章介绍郑敏关于诗歌语言的论述。她认为诗的语言应该以它自己的生命而存在,语言不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或符号,语言有它自身的生命活力,诗人不应滥用语言,不应扭断语言的脖子,而是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倾听语言,在宁静中重记自然。另外,郑敏还对当代新诗语言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了自己的解答,她认为可以依靠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优良传统,把古典汉语巧妙地应用到当代新诗的创作中来。第四章阐释了郑敏对诗歌意象的内涵及其形成的认识。郑敏反对表面地、单一化地解读意象的涵义,她认为意象的涵义是多重的,这种多重的意象涵义正是郑敏站在读者接受的角度来加以说明的。至于意象的形成,她打破了人的五官感知力的局限,把声、色、味、触融为一感,造成一种艺术上的亦真亦幻,并且她能将抽象的哲理赋予情感的肌理之中,同时又能将具象的情感深藏在抽象的真理背后,从而达到理智与情感的高度统一。郑敏不仅是新诗史上一位出色的女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歌理论家。笔者认为,研究郑敏的诗学观对中国新诗理论的建设,对新诗史的编写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照作用。郑敏新时期对于新诗的一些批评意见,更对年轻的新诗诗人们有着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生态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态化转型和综合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回顾生态创新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辨析了
目的 :比较 3节段以下和 3节段以上腰椎融合术病人的融合率及临床疗效 ,以确定多节段腰椎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两组因退行性腰椎病变而接受融合术的病人 (第 1组
<正>2014年,是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的第20个年头,在20年间,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驶上快车道,网民数量已突破6亿大关。同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标志
隐孢子虫是一种全球普遍存在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可引起人和动物的严重腹泻甚至死亡。目前隐孢子虫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其防治主要依赖于保护易感宿主,加强患病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的研究者们立足于本土学术的深厚根基融合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诗学批评方法。这段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诗
本文通过《史记》之中孔子学琴的小故事,以歌剧《伤逝》中子君的咏叹调《风萧瑟》为例,效仿孔夫子学琴的过程与步骤,并从原著入手对子君人物形象进行多方位的剖析,获取最准确、生动且具有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音乐人物形象;深入探讨其思想造诣与演绎方式,提炼出了一套由“孔子学琴”转化而来的方法论——“熟其曲,精其数,悟其志,见其人”,以夫子的作风实现研究生阶段应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举措。社区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工作的重点,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虽然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
<正>1对头晕概念认识的新进展近年国外的神经病学[1]及内科学[2]专著均将头晕(dizziness)看做一个大概念,包括以下几种亚型:(1)眩晕(vertigo):其概念本身没有变化,只是被放在
哥本哈根会议后,2010年联合国气候谈判举行了四次"工作组"谈判会议以及坎昆会议前的部长级会议,就谈判会议的程序性问题和谈判案文进行了磋商,为推动坎昆气候大会取得积极进